【陳貞諺 黃鈺晴 |報導】
「口罩」是疫情期間大家生活中的必需品,根據綠色和平組織 2020 年 2 至 10 月以臺灣民眾領取實名制口罩估算,使用的口罩數量相當於製造 1.16 萬噸塑膠垃圾。因此口罩的回收若不妥善處理,將可能影響環境生態。
臺北市議員郭昭巖表示,口罩的組成包括不織布、活性碳, 及會產生毒素的塑膠原料「聚丙烯」,光是分解就要花 450 年, 若流入到海洋,不但會造成漁業及旅遊業的影響,也會汙染整個海洋的環境。
完善防汙設備 杜絕汙染
目前臺灣對於口罩的處理方式,是將口罩歸類於一般類垃圾 一同焚燒,而對於焚燒後是否會產生污染,臺北市環保局木柵焚化廠第二組組長蔡永德表示,場區內有完整的汙染處理設備, 無汙染的問題。
蔡永德指出,垃圾在焚燒後會產生廢水、廢氣及殘渣,但經過污染防治設備,再加入尿素後,從煙囪排出的氣體已經不具汙染性, 只有仔細看才會稍微看出從煙囪內排出的熱氣。
口罩回收利用 困難重重
雖然只要做好口罩的焚燒處理,就能盡量將對空氣的汙染降低, 但對於未來集中蒐集口罩、回收再利用仍是值得關注及推動的議題。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護理師呂沛穎表示,這部分個人是不建議,即使有消毒再次製作仍可能有民眾感覺到不適。
郭昭巖指出,口罩回收難度在於像是金屬鼻線、耳繩帶材質不一, 回收需要多一層加工程序,而國內有業者已開始研發特殊回收材料來取代金屬鼻線。另外也有業者研發,以紙質取代內層 70% 塑料, 外層改用可生物分解的玉米纖維、搭配撥水劑,讓口罩更容易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