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林分局 加強巡防兒童樂園、捷運站
心輔學者:台灣社會框架多 應多教導男性接觸脆弱情緒
【楊婕安、張元春/報導】近期隨機攻擊事件頻傳,導致人心惶惶。士林分局防治組家防官許子育說:「士林區目前會特別著重在兒童新樂園及捷運站周邊加強巡邏,這一帶是婦幼最集中的區域。」
許子育表示,士林區目前的防範政策聽從台北市警察局命令行動,未來會跟社政單位合作維護環境安全。他說:「現在最擔心後續的模仿及恐慌效應,預防類似事件發生及安撫民眾不安情緒是當務之急。」
針對被攻擊的對象以兒童居多,青少年兒童福利專技助理教授賴宏昇表示,加害者於社會,某種層面上是相對弱勢的族群,挑兒童為下手目標,可展現其有能力去控制別人,作為對自己自卑的一種補償。
文大心輔系教授黃政昌認為,兒童青少年問題,通常在家庭中就會有徵兆,比如較孤僻、不與父母互動、價值觀有偏差等,「但如果父母忙於工作,沒有適時引導,之後到學校多以升學教育為主,較少關心到學生的心理狀態。」
黃政昌說:「人是社會性動物,人跟人應有情感上的連結。」反社會性人格者則相反,認為自己被社會遺棄。諮商心理師陳鴻彬說明,台灣為典型父系社會,當男性無法符合社會期待的模樣時,會深化其挫敗感。他認為,在傳統教育裡,欠缺教導男性去接觸自己的情緒,以致於男性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比女性更難找到出口。
陳鴻彬說:「唯有去接觸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正在發生什麼事情,才有機會去感受他人的情緒,有能力去感知到他人的痛苦,就能降低其痛下毒手的機率。」
■捷運站有增加警力定時巡防維護安全。 記者林佳瑾攝
媒體常宣導排除壓力的方法,黃政昌表示,多運動、聽音樂等只是暫時性的輔助,「核心問題在於個人如何因應自己的壓力,因為壓力很主觀,當有負面想法產生時,必須自己或有人從旁幫助去釐清。」
死刑只是策略 從家庭預防 日前死刑存廢議題再次掀起論戰,立委王育敏甚至提出,殺害12歲以下兒童唯一死刑的修法。對此賴宏昇說:「死刑存廢不是具體有效的策略,有死刑、無死刑的國家都仍存在殺人犯罪。」
賴宏昇認為,死刑只是策略之一,訂一條法律界線強迫社會處置道德偏差行為。無法全面掌握犯案動機、心理狀態,法官的心證無法臆測,導致有很多批評恐龍法官判決失當的聲浪。「若加害人為有心理缺陷的弱勢者,而社會沒有適當的資源幫助解決,與其用法律消極的解決問題,不如從整個社會、家庭、個人來預防。社會機構沒有那麼多空間安置,而政府有無完善措施協助他們回歸家庭。」
關於環境安全,賴宏昇認為,應從小教育兒童辨識危險的能力,以把傷害降到最低。許子育則建議,可多觀察周邊有無可疑人士尾隨,盡量待在明亮的地方或公共場所,如發現可疑行為,即時通報警方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