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社群媒體新時代,當FB與IG互相擦撞

 

社群媒體新時代,當FB與IG互相擦撞

 


 

臉書行銷戰場 商機亦危機

 

臉書(Facebook)是民眾每天必須使用的社群網站,也是聯繫關係、接收資訊的重要管道,更成為企業與品牌宣傳的強力幫手。據路透新聞學研究所2016年的「數位新聞報告」調查,來自26個國家的受訪者,51%的民眾,透過社群媒體接收新聞。

 

民眾對於臉書的依賴性,與日俱增,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帶給商業與品牌一條全新道路。「這是個人品牌塑造與影響力。」運動視界站長楊東遠提到,社群媒體的發展給予「自媒體」更多發展機會。

 

個人影響力大增

 

 楊東遠以美國知名運動媒體ESPN四月底大規模裁員為例,以往指標性公司大規模裁員,讓人感到絕望,如今透過社群媒體,真正有能力的記者,能依靠個人影響力,在社群媒體上尋求發展機會。楊東遠解釋,「Yahoo知名體育記者Adrian Wojnarowski,無論到哪裡,都不是庇蔭在大媒體光環下,已成為個人品牌。」

 

 談起臉書崛起差異,楊東遠回想2007年,曾經營的運動網站,當時幾乎只能倚賴部落格的連結工具來吸引流量,現今社群媒體提供管道,讓品牌主動將內容推向使用者。「站方還是得經營自己的網站、粉絲團,但現在使用者至少會一起推廣。」

 

「我們希望降低依靠臉書的比例,因為這表示我們忠誠的使用者越來越多。」楊東遠坦言,目前網站的自主造訪率大概是20%,來自於社群媒體的流量約為五成。

 


 

IG急起直追臉書

 

2012年4月,臉書花費十億美元收購圖片社群 IG(Instagram), IG使用人數現已突破七億人,甚至有迎頭追趕臉書之勢。

 

 


擷取至:icons8

 

然而,針對臉書、IG不同平台對於品牌的宣傳效益,網路插畫家「央羊癢YANG」分析,FB創立較久,在資訊開放、使用戶年齡層範圍大、長輩熱愛分享等基礎下,仍具優勢,在購買力上也有顯著提升;而IG因隱私性高且分享不易,無法張貼網址,宣傳力相對降低。

 

談起臉書的商業優勢,中國電視公司媒體行銷部數位內容中心副理李奇威表示,臉書從圖文到影音再到直播,「商業模式」的搭配也逐漸產生變化。臉書未來發展將結合更多API(網頁版)或是臉書(app),本體功能的擴充是可預見的趨勢,如同微信結合支付模式,與商家結合吸金。

 

圖文抓讀者眼球

 

提及兩者發文模式差異,央羊癢YANG分享自身經驗。「臉書的圖大於文,圖片不一定要好看,但一定要誇張、豐富。」她表示,圖片決定文章是否會被深閱讀,先抓住讀者眼睛,內文才有機會被看見。

 

當各家媒體都開始將資訊集中在臉書,使用者也更加依賴網路時,情況開始產生變化。元智大學國企系王嬿貽指出,現在很多臉書貼文都是廣告、新聞,甚至是推銷文,一點都不會想看。此外,假新聞與內容農場也充斥臉書動態牆,更讓讀者無法接收到真正想要的資訊。

 

無內容監督機制

 

「從使用者頻率與時間來看,現在所有的流量幾乎來自社群媒體。」文大資傳系主任柯舜智指出,社群媒體具有「同溫層」效應,訊息沒有大眾媒體多元化。其次,社群網站是由用戶提供內容(User-generated content),沒有嚴格的守門員機制,來監督內容是否錯誤。

 

「資源來自於社會時,必須負起社會企業責任。」柯舜智認為,演算法和點閱率機制,可能會使不實資訊快速發散,社群平台應建立完整審查機制,迅速下架不實資訊,也可與公民團體結合,透過第三方查證資訊,倘若資訊有誤,必須暫時中止或調整演算法。

 

柯舜智也提醒臉書使用者,媒體素養很重要,不能偏食、倚賴固定媒體。

 


 

小天地抒發心情 臉書用戶轉往IG

 

擷取至:vide

 

儘管在商業行銷領域,IG不如臉書被重視,但在年輕族群的使用上,卻獲得年輕族群青睞,同時有更多的使用者,樂於在IG分享自己的生活動態。

 

據市場研究機構 GlobalWebIndex 調查,2016年初,約有33%的臉書用戶在一個月內有更新個人檔案,37%上傳個人照片,比起前一年的44%及46%,使用率正逐年下滑,反觀IG去年夏天突破五億註冊用戶,且每日有三億活躍使用者。

 

「臉書幾乎每天都用,但都用來看別人的文章。」文大法文系學生顏羽玄說明,自己很少會發文,朋友群也沒有在發。文大社福系學生陳怡瑄認為,雖然臉書資訊較多,但IG相對較能保有隱私。

 

臉書著重於共享性,資訊傳遞迅速;IG則著重隱蔽性,用戶隱私權受保障。央羊癢YANG指出,網路用戶重心有從臉書轉往IG的現象。

 

央羊癢YANG認為IG比起臉書,更適合分享非商業的生活動態。「FB屬於較開放的平台,使用者多元、資訊流通迅速;IG相較之下較為封閉,可以選擇接收吸引自己的資訊。」她認為,臉書較開放且使用者多元,適合公開性質的圖文,如舉辦直播抽獎、發布官方訊息等,而IG因隱私保障高,適合低調、隱私的心情抒發。

 

 

隱私保障相對高

 

IG可將帳號設為私密,外人無法輕易觀看到使用者發佈的內容,且可過濾觀看的人,此功能導致不少使用者放棄臉書轉向IG。弘光科技大學餐管系學生陳冠伶就坦言,有言論不想任何人都能窺探,或是一些無心言論,讓他人放大檢視、對號入座,才會將帳號設為私密,抒發情緒之餘還能保有隱私。

 

東海大學資工系許琳珩則認為,這跟個人使用目的有關,為滿足關注的粉絲,很多藝人設定公開。自己偏向實際交友圈,只想給認識的人看,因此會鎖起來,也可避免廣告、業配留言。

 

使用社群軟體時,可能會遇到父母、長輩想要加好友或追蹤,大家對此持不同看法。顏羽玄說:「沒有什麼內容不能被家人看到,因此會接受。」陳怡瑄表示,會有不想讓家人知道的事情,自己只在IG發文分享近況,所以並不會接受家人IG的追蹤要求。

 

現代人隔著社群軟體交流,也衍生出另外的問題。陳冠伶提到,如果是網路成癮者,他會很熱衷於社群軟體上交流,反觀現實世界不是如此;顏羽玄說:「有些人在網路上很活躍,但在現實中其實不然。」

 

王嬿貽認為,如果單靠社群軟體,雙方很難有信任感,沒有真實相處,無法得知對方真實性格;台師大圖傳系學生蔡宛真坦言,在最常使用的噗浪上面,我可以大方說出興趣與喜好,展現自己的真實性格與想法,但現實生活中的性格,則比較不會表現出部分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