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當由愛生恨,臺大研究生宿舍事件掀教育及媒體缺失

當由愛生恨

 

臺大研究生宿舍事件 掀教育及媒體缺失

 

【羅敏慈、曾稚婷、王宏宇、孟育民、李詩閔、胡庭瑄/報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討媒體自律及過度關注網路社群

 

鮮血淋淋的現場照片、鉅細靡遺的犯罪過程、刨掘隱私過去經歷,只要發生凶殺案類型內容就常見於新聞報導上,10月20日凌晨臺大研究生宿舍事件也再度引起社會大眾關注媒體自律議題。

 

網路不得為單一新聞來源

 

在「破壞式創新」的時代,社群媒體搶攻瀏覽市場,取代傳統閱報習慣。

 

蔡依林走音在PTT掀起熱議,「PTT不值得媒體過多關注。」網路輿論筆者汪葛雷在「筆震論壇」發表一篇觀點,強調媒體不該以PTT言論做新聞來源。

 

在新興網路新聞蓬勃發展之下,記者們使用PTT的文章做成報導也非罕見之事,就此次臺大研究生宿舍事件,在案件首發資訊來源也多為PTT八卦版爆料,各家媒體為快速發佈即時新聞,引用品質跟信度參差不齊的文章做新聞內容。

 

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孔令信認為,案發當時記者並不在現場,只能就網路目擊者的說詞寫成報導也不難理解,但他表示這些資訊是否有經過查證才最為重要,應當從檢方、警方這些「直接蒐證者」所得的訊息才是正確來源,但現在記者多收集網路片段資料就匯集成報導,只為搶在第一時間發出即時新聞。

 

「這是即時新聞的弊處,也是一個惡性循環。」他解釋若只為求快而發佈新聞,就沒有時間求證消息來源的正確性,其兩者為對立,倘若新聞媒體的中階領導不約束底下記者的行為,反倒僅看重發佈的速度、為求點閱率保證,那相對新聞品質就會下降。

 

孔令信也談論媒體不該將PTT或是任何社群論壇當作唯一消息來源,但也不需過度拒絕它們,雖發言各自有不同立場及主觀意識,但從中可瞭解年輕世代的看法以及他們重視的議題。

 

記者可將它視作新聞方向參考,但揣摩何為「正確」、保持客觀,並給予大眾真相才最為重要。

 

「媒體記者不該造成受害者與其家屬二度傷害。」包括刊登血腥的現場照片以及追問並非許可公開受害者病例。孔令信同時譴責部分後續報導提到例如「傷者情勢比八仙氣爆受害者嚴重十倍」等的內容,並強調媒體應該平緩大眾情緒、避免社會恐慌,而非使用悚動的言論,製造、引導大眾情緒。

 

有需才有供的腥羶色報導

 

「多數人認為小報路線是不對的,但它就是賣的好啊!」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主任何旭初指出,什麼可以寫、什麼不該寫,若是出身傳播或新聞相關系所的學生都會被教育到,縱使相關從業者滿腹理想,但在實務上卻並非如此容易。

 

何旭初談到部分臺灣民營媒體於1960年代為了擴大發行量並超越官營及黨營媒體,而以腥羶色手法做為吸引讀者、增加營收的手段。

 

雖然後期有逐漸反省並修正報導手法,只可惜現在大眾受到部分小報影響導致閱眾偏好「重口味」報導。

 

同行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媒體為求生存不得不顧及自身利益,他認為造成媒體報導過於腥羶色的因素並不複雜,就是市場導向導致而已。

 

對於想完全改善媒體此種狀況,何旭初並不樂觀,他說腥羶色手法根本不可能消失,它迎合了公眾的興趣,是許多媒體賴以增加營收的方式。

 

若是媒體連生存都有困難,那麼顧及公眾利益和社會責任的理想也僅為空談,「我們能做的,是多提供有品質、品味的報導,去平衡那些過度偏頗的『完全市場導向』報導。」並且表示學校新聞專業倫理的教育相當重要,未來學生到了職場,心裡也會有一份自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糾紛事件頻傳 相關教育須落實

 

此事件風波,社會教育情感議題再次掀起討論,而許多人更建議應從校園情感教育落實,從校園教育開始落實學生應有的正確觀念。

 

據教育部統計,105學年度台灣共有159所大專(一般大學加技專)共開設3745門情感教育相關課程,總計19萬5572人次修習,除了學校自主開設課程,教育部也有補助學校情感教育等活動。

 

因此於今年度,教育部於五月初發公文說明,持續補助大專校院辦理「情感教育課程與教學相關活動」。

 

希望藉活化課程教學與輔導活動,協助學生認識情感關係(包含愛情、友情及親情),思考情感關係對自我的意義,並能以適切的態度,表達情感、接受情感或拒絕情感,同時具備溝通協商與情緒管理的能力。

 

而性別教育課程是否落實於教育中,已有20年教學經歷的公民補教名師許漢認為,課綱中加入更多性別題材,看出台灣思想逐漸多元。

 

性別課程正反看法大不同

 

教育部是否加開校園開放兩性教育平等課程見仁見智,一位不願具名的士林國小輔導老師表示,教育部其實每年都有規劃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不論是大學或中小學,皆有規定學生需達成相關時數。

 

如何落實在生活中,許漢說:「言教不如身教,與其上課不如實際分享經驗給予學生,教導學生正確的觀念。」更表示現在年輕人更容易受到新媒體及同儕之間影響,媒體時常會過度誇大報導,使兩性關係容易遭到物化。

 

他也補充,雖盼性別教育可從校園教育和家庭教育開始落實,但如無正確引導易誤入歧途,教育也不能太過自由,會使學生產生誤差行為。

 

從不同角度也有學者有不同看法,大直高中公民老師黃義忠則說:「教育部實在不需要為了某一事件單獨加開兩性課程。不然永遠也有開不完的教育課程,這種行為只會矯枉過正。」他表示,雖然不需要加開但不代表情感教育不重要。

 

談及情感教育他說最重要的是心態問題,兩性觀念應多放在中小學,將它融入在每一堂課程中給予孩童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面對兩性和情感處理。

 

黃義忠更建議師長可多分享自身經驗,讓學生多接觸情感,正確面對戀愛和失戀,不因失去而有情感偏差行為。

 

性別教育課程,每一個學校都有提供不少資源。專家更建議學生多利用學校輔導諮商中心,不用覺得丟臉,保持正確的態度進去和輔導老師諮詢,或許人生會有不一樣的出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動機不明 化學藥品恐變害人武器

 

近年來發生多起以化學物品為報復武器的案件,大眾們對於化學物品多半不夠了解,但其實在我們生活周遭就存在著許多危險的化學物品。

 

淡大化學系助理教授謝忠宏提到,洗廁所常用到的鹽酸,正常使用是可以為生活帶來便利,但若拿鹽酸作為武器卻也能造成嚴重傷害。

 

文大化學系副教授洪祐明說:「雖有部分化學藥品會跟水產生劇烈反應,不過事實上那些藥品都是不易攜帶保存且受嚴格管制的。」基本上會被拿來傷人用的化學藥品多半是容易取得的鹽酸、硫酸。

 

他強調:「重要的是使用動機。」例如蟑螂藥若參雜在飲料中,讓人喝下也是會造成人體的危害,但是蟑螂藥卻是市面上隨處可見的物品。

 

化學藥品管制必要

 

 

對於應不應該將危險性化學品訂定更加嚴格管制,杜亮說:「就像刀子很常見,但一樣可以做為凶器,難道買水果刀、菜刀都需要登記嗎?」

 

化學藥品百百種,若要嚴格管制是有困難。謝忠宏提到,對於熟知化學物品屬性的人來說,利用簡易的化學物品互相調和也可以製作出對人體造成嚴重殺傷力的武器。

 

杜亮也回應,「重點不是管制化學藥品,而是教導正確的感情觀。」他更補充,東方國家感情並未像西放那樣開放。

 

在面臨感情時,或許家長及孩子處理皆未得體,以至於社會新聞中有時可見父母攜子喝農藥自盡,亦用強酸、鹼藥品害己,嚴重還會傷及無辜。

 

至於如何預防遭受化學性物品攻擊。謝忠宏提醒,化學攻擊往往是近距離的,當遇到有人作勢要對你潑灑不明液體,建議趕快逃離現場。

 

且化學攻擊所造成的傷害是「不可恢復性」,謝忠宏再次強調,例如皮膚遭受硫酸潑灑後造成碳化,是很難復原的。

 

傷害罪行法律無異

 

文大法律系教授黃宗旻說:「被刀砍跟被王水潑一樣都很痛,傷害或殺人罪的量刑主要是看手法是否凶殘及造成的傷害程度而有所不同。」並不因是使用物理或化學武器造成傷害,而在判決上有所差異。

 

大家都知道身體上的不舒服要找醫師解決,但心理上的不舒服卻很容易被忽略,也鮮少會尋求專業協助,若影響日常生活作息,與朋友傾訴也未好轉,還需諮詢專業醫生較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理師:學生缺乏感情調節能力

 

文大兼任心理諮商師胡綺祐說:「校園中的感情糾紛事件,喚起了大家對於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視,同時也反應學生在面對情感上的挫折時,比較缺乏情緒調節及自我照顧的能力。」

 

想清楚 再分手

 

「感情並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跟著成熟」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李怡青強調,感情經營的技巧、心態與認識自己,這些都跟是否能好好去面對感情困擾有很大關連,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及社會教育上,能夠讓人們知道自我價值存在是非常重要的觀念。

 

胡綺祐說:「面對感情的觀念,視感情為彼此雙方互相學習付出愛與接受愛的歷程,同時也要明白感情是需要經營的,並做好日後若發現不適合時分開的準備。

 

因此,當感情走到面臨分手結局時,必須先釐清自己的想法,仔細思考是什麼原因讓自己想結束這段感情,在分手前伴侶雙方是否曾為感情的困境有所溝通和嘗試解決。

 

分手方式,以伴侶雙方有清楚的溝通為佳,分手後也須建立良好界線,避免混淆不清。

 

面對分手,情緒管理相當重要。李怡青認為,分手是感情關係裡走到最極端的情況下,傷害強度是最強,人總是會對未知的事感到恐懼,分手就是一個未知。

 

理性談 學表達

 

 

情緒感受和情緒表達是兩件事,情緒感受沒有對錯,但情緒表達是大家可以後天學習。

 

文大社福系教授徐錦峰提及,不論性別皆會遇到感情糾葛。「溝通是最合適的處理方式,兩個人溝通觀念,彼此澄清價值觀,互相了解,爭吵不一定是錯誤,是否能找出彼此的問題。」用甚麼方式去化解衝突才是首當其衝。

 

針對如何正確面對感情問題,胡綺祐說:「持續自我探索,瞭解自己面對感情關係的態度和想法,遇到感情的困境時,能夠透過與伴侶進行溝通,找到共識。」她更呼籲,即使在感情中,也不忘保有自己的空間和人際交友圈,亦可透過尋求專業心理諮商進行討論,面對自己的問題。

 

李怡青表示,現今感情糾紛事件發生,原因是若從來沒有經歷經營關係的機會,可能不知道該如何正確面對,她補充說:「在研究上有發現,華人通常較避諱談論性與情的議題,若學生遇到感情不順遂,又該向誰請求協助?」

 

胡綺祐建議,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念,培養壓力因應的能力等,較能夠協助自己在遇到困境時,找回平衡的力量。

 

大專院校都有設置心理諮商中心,除了提供個別諮商服務外,也常會舉辦心理衛生相關的活動,都是學生可以多加利用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