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2期】擺脫情緒勒索 做自己的主人 未適時表達立場 恐加劇被勒索的情形

擺脫情緒勒索 做自己的主人

未適時表達立場 恐加劇被勒索的情形

 

【林瑩瑄/報導】知名心理師周慕姿在其著作《情緒勒索》中表明,許多台灣人誤用情緒勒索,當父母督促兒女寫作業,卻被誤解是在情緒勒索。而情緒勒索的概念在於「關係的拉鋸」而非「其中一方的行為」。

 

 

文大心輔系副教授黃政昌表示,通常情緒勒索者缺乏安全感且內心常常焦慮、對自己沒自信。

 

 

 

諮商師正為同學進行心理諮商。林瑩瑄攝

 

 

 

與他人窒息之相處

 


 

在家庭勒索方面,東方社會更加明顯,元培護理系學生沈煒家表示,小時候父母給的壓力很大,透過溝通才慢慢緩解。

 

 

對孩子來說,情緒勒索不只出現在言語當中,有時一個眼神、一聲嘆息就能將孩子困在情緒勒索的牢籠裡。

 

 

其實父母親是最早對孩子情緒勒索的人,黃政昌說:「許多父母一開始以陪伴、協助為由幫助孩子思考或是做決定,漸漸地要求成績、才藝,卻用威脅的口氣對孩子說:『如果沒考前三名,就不能出去玩。』」認為孩子不努力,卻未發覺他們不快樂。

 

 

其中更有些家長容易遷怒,黃政昌提醒,孩子會內化自身情緒,長大後也會這樣對待他的朋友甚至伴侶。

 

 

正因沒安全感,所以對生活周遭的人進行管控,不論是奪命連環call或緊盯對方的行蹤等,這些都是情緒勒索者常見的行為。

 

 

通常情緒勒索是威脅某一方的情緒,而非肉體的傷害,勒索者的行為也都已自動化,黃政昌說:「他完全不會知道自己在勒索別人,因為他的人格是不成熟的,只能靠控制他人證明自己是好的。」

 

 

沒有明確地與對方溝通,而是自己心甘情願地接受脅迫。「這樣的你反而是讓他變本加厲的元凶。」黃政昌表示態度不明確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對的,反而加劇勒索現象。

 

 

若覺察到自己被勒索,需與對方有良好的溝通,才得使關係進步。最好的方法是接受個別心理治療,因為個性養成並非一時能改變。

 

 

黃政昌說:「當別人的身心都被你綁架,最後有可能變成分手暴力,這是需要注意的。」

 

 

文大應數系學生張怡蓁認為,只要雙方是溝同良好的情況下,尊重對方就不會有這問題了。

 


 

讓對方改變之方法


 

人會按照慣性走,一開始可能透過心理測驗客觀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盲點,若是有人引導,接受心理諮商治療,才有機會去探索自己心中不安的地方。

 

 

這類型的人自尊心較低,不容易承認自己的弱點,要循序漸進地帶領他們找出勒索別人的原因,若是把矛頭全指向他一人,可能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