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4期】臺沙灘排球冷門 場地、選手少為主因

臺沙灘排球冷門  場地、選手少為主因

 

【蘇祐萱、鄭伃庭/報導】盛行於歐美國家的沙灘排球(以下簡稱沙排),不僅 是一種休閒活動,更發展為奧運比賽項目。常被稱作力與美結合的沙排,也曾在我國風靡一時。

 

 

 

 

 

我國沙排場地受氣候和環境影響,管理不易。蘇祐萱攝

 

 

 

由室內排球變化成不同玩法的沙排,兩者除場地不同之外,規則及姿勢也有差別。

 

 

曾為沙排選手,文大體育系教授余清芳說:「一般來說打沙排就是要適應沙地的靈敏度,顆粒、密度大較易下陷,與一般排球不同在於助跑、起跳、爆發力還有移動。」

 

 

沙排節奏較室內排球緩慢,他表示,整體來說沙排難度較高,托球太快可能被判犯規,因此尺度上的拿捏,沙排比較嚴格。

 

 

我國推行沙排可追朔至民國77年,當時以休閒方式推廣,娛樂性質加上比賽獎金制是造成國民投入沙排運動的原因。

 

 

余清芳指出,昔日高達數百隊參賽,但現今作為休閒比賽已無民間企業贊助,只剩協會推動,而自1996年沙排納入奧運比賽項目之後,協會推動模式改為偏向競技發展。

 

 

國內沙排未盛行之因可歸於二點,一是場地設備不普及,二是選手少。余清芳說:「沙排場地管理不易,且政府未編列預算於此。」

 

 

提及訓練制度,他表示,學校的正規代表隊皆是做室內排球的訓練,並未劃分室內或室外選手,加上場地限制,學校並沒有沙灘場地,打沙排的人不多及學校設備不足皆為主因,因此採兼任方式。

 

 

排球協會將沙排朝向競技模式發展後,我國從事沙排運動人口逐年減少,對此,余清芳說:「我認為沙排應回歸過去休閒方式的發展,這樣不同年齡層的人口都能報名參加,休閒比賽形式的獎金制更是吸引選手努力的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