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校園節能趨勢 創見綠色未來

節約未來之陽明山公民電廠篇

 

 

【陳品潔、胡庭瑄、高展楊/報導】臺灣自1997年起組織「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後來更積極推廣「教育永續發展」,故位於陽明山的文大,結合多系的資源,發展《光明頂:陽明山公民電廠綠能新願景》,使陽明山居民能提高能源自主能力,免受電力不穩的影響。但是,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陽明山日照率偏低、氣候潮濕,再加上地理因素,陽明山是否適合以太陽能建公民電廠呢?

 

 

 

 

 

 

 

 


 

 

 

文大四系合作 發展陽明山公民電廠

 

 

「永續發展」一直是國家關注的重要項目,自去年1月開始,文大行管、資傳、建築及觀光系攜手合作發展《光明頂:陽明山公民電廠綠能新願景》,盼能在陽明山上發展綠能供電系統。

 

 

 

 

 

《光明頂:陽明山公民電廠綠能新願景》計的焦點地區。 截圖自Google地圖

 

 

 

 

陽明山頻出現電力供應問題,且維修緩慢,故提出「光明頂」願景,在山上推動綠能發電系統,集成公民電廠,確保供電穩定,提高在地居民的能源自主能力。

 

 

 

據資料顯示,陽明山區能源窘迫的區域有:菁山里、公館里及湖田里。此計畫除重點區域外,還顧及到陽明山及美軍宿舍的C、F區。

 

 

 

談及建公民電廠的關鍵,Domi綠然能源(簡稱Domi)創辦人連庭凱說:「在綠能設備進去以前,人要先建立概念才能有效參與。」他補充,以前服務過的企業主很重視綠能,也架設相關設備,但因無事先宣導,員工參與率低。

 

 

 

曾執行「陽光里民」綠能計畫的瓦特先生股份有限公司營運長楊青晏表示,當時在桃園一德里、中山里及金華里架設太陽能板前,有召開說明會說服當地居民,並取得居民信任。他說:「有時要慢下來,打好基礎。」

 

 

 

連庭凱指出,學生的優勢在於宣傳,Domi曾與七所大學合作,推動校園能源教育與產業技能的結合,並設校園能源大使,以舞蹈等方式,倡導綠能重要性。他說:「得到校方的支持也能更順利運行。」

 

 

 

對於文大架設太陽能發電的可能性,楊青晏說:「架設的理由很重要。」他補充,若以實踐能源轉型、示範綠能為目的,則透過學校的名義推廣是很好的方式。不過若以賣電為目的,則需考量北部山區日照率不足、氣候潮濕的因素。

 

 

 


 

 

 

 

 

陽明山潮濕日照短 建太陽能成困難

 

 

 

此計畫是為解決陽明山供電不穩且維修工程慢等問題,但因山上濕度高、日照時間短及地理環境因素影響,建太陽能為主的公民電廠有一定難度。

 

 

 

據中央氣象局資料顯示(見下圖,整理、製圖/高展楊),過去20年,竹子湖氣象站錄得最高日照時數月份為8月,共167.5小時,平均每日的日照時數約5.4小時。

 

 

 

 

 

 

 

文大建築系教授邱世仁指出,以山坡地為主的陽明山,地理條件不適合,很難找到可以長期日照的固定空間。他説:「沒陽光就沒有電!」

 

 

 

對於在文大及附近地區設置太陽能板,邱世仁表示不太可能。他指出,太陽能發電需大面積的空曠平地,否則沒有成本效益。

 

 

 

他說:「沒有經濟規模,種出來的電是很貴的,像陽明山這樣的地帶不合適。」 文大總務處營繕組長蔡麗秋坦言,也想做綠能發電,但要評估投資成本及效益。她說:「我們的日照時間可能不夠,可設置的地方也很少。」

 

 

 

她補充,過去幾年曾有廠商向學校推銷太陽能板,但經評估後不了了之,並說:「我們的屋頂很多都是斜屋頂,平台都是學生可以到達的地方,有點風險。」

 

 

 

邱世仁認為,太陽能本就不是划算的發電模式,其麻煩之處在於太陽能板的維護。尤以山地長年風吹日曬,維修成本更高。

 

 

 

 


 

 

 

 

文大推社區永續發展

 

 

 

文大結合院系不同專長,與周邊鄰里社區共同推動永續發展,在103年成為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獎—教育類」唯一入選的大學,也是第一個獲此獎項的大專校院。

 

 

文大景觀系主任郭瓊瑩表示,永續發展已成現今重要教育議題,除基本的省水、電、油的節能概念外,還需擁有與周圍鄰里和生活環境結合的觀念,才有助永續校園和社區發展。因此文大提出「教育網絡」的概念,將系所專長與社區、學校、環境結合。

 

 

文大都市計劃與開發管理學系副教授許世雨指出,下學期將開設跨領域專長課程,盼能讓外系學生透過課堂參與,具有社區發展概念,實地了解社區特色與永續發展。

 

 

他認為,社區營造是自利利人的事,若社區環境改善,人的生活品質會提升。

 

 

 


 

 

 

節約未來之綠色貨櫃模組篇

 

 

【孟育民、莊雅琇、吳啟豪/報導】文大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去年於學校建「綠色貨櫃模組」,為學校打造綠色校園。陽明山氣候潮濕,有時又會陽光猛烈,貨櫃採用的材料需顧及自然環境因素。目前,校內僅有一個綠色貨櫃,如何改造貨櫃,擴大其使用率,值得校方和師生思考。

 

 

 

 

 

 

 

 


 

 

 

 

大學首創綠色建築 打造綠色校園

 

 

 

去年3月,文大在校園內擺設一個20呎的貨櫃(見下圖,取自綠色貨櫃模組Green Box官網),以綠色建築為理念,並以教學為目的,打造友善綠色校園。此計畫發起人、文大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教授江益璋表示,那不只是一個綠色貨櫃,它所帶來的附加價值更重要。

 

 

 

 

 

文大綠色貨櫃模組(簡稱綠色貨櫃)用航運回收的二手貨櫃為結櫃體,以可重複使用的自然材料建構,故在建築生命週期上可達循環使用功能,同時此類建築對環境有保護作用。

 

 

 

綠色貨櫃利用「循環經濟」特點,將廢棄貨櫃改造成教學空間,貨櫃在使用數十年後會遭遺棄,又因貨櫃運輸成本高,許多國家開始利用廢棄貨櫃再造空間。

 

 

 

談及打造此貨櫃的緣由,江益璋表示,當初學校有中程校務發展計畫,以教學為目的,盼能打造一個產學合作的平台,並向廠商招募材料,和同學們一起合力完成此貨櫃模組。

 

 

 

江益璋認為,學校是一個聚集知識與創新的場所,建築系綠色貨櫃的構思是希望能將環保、健康及綠色環境意識融入校園。

 

 

 

他指出,綠色貨櫃打造無空調空間,需克服氣候潮濕悶熱問題,除設有窗戶通風外,更使用泥土塗料粉刷牆面以及具隔熱性的複層牆,泥土塗料能調節濕度,複層牆(見下圖,張益璋提供)則能隔熱,且在冬天具保暖效果。

 

 

 

綠色貨櫃的外層裝有外飾版,具防風雨功能。在外飾版下,有兩層由有機木屑棉及鑽泥版夾著貨櫃主體結構,兩層鑽泥版分別具防濕熱和隔熱的功能。而內層則為內飾版,為貨櫃提供舒適度。

 

 

 

不過,很多路過的學生不知此貨櫃用途。文大運健系學生劉韋甫說:「一開始以為是學校多了一個裝置藝術,完全沒想到它竟是個綠色建築。」

 

 

 

文大國劇系學生傅予筑則認為,學校能有這樣的建築,不但可學習,更可減輕對地球的傷害。

 

 

 

 


 

 

 

 

綠色貨櫃打造學生宿舍?

 

 

 

綠色貨櫃不僅可打造綠色校園及作教學之用,更為學生的生活帶來影響。

 

 

 

 

 

 

 

江益璋說:「它其實不只是一個貨櫃,它可以當做教室、宿舍、辦公室或咖啡廳。」

 

 

 

他補充,若未來各系能多利用綠色貨櫃,結合產學合作打造綠色校園,這套機制更可影響到學校周圍及社區。

 

 

 

提及如何增加綠色貨櫃的使用率,江益璋建議,學校宿舍可採用此概念,應用自然材和複層牆修繕老房子,即可讓學生住得更舒服。

 

 

 

談到貨櫃學生宿舍,不得不提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貨櫃屋宿舍Keetwonen,共提供1,000個房間,而每房均有獨立衛浴、廚房、陽台。(見上圖,取自小島設計網站)

 

 

 

他指出,學生宿舍內的環境較潮濕,若宿舍利用綠色貨櫃的概念,將其放在牆上,自然材主要元素泥土可調節濕度。

 

 

 

室內設計師李昀表示,現在綠建築逐漸智慧化也越來越貼近生活,已成趨勢,盼學生可多了解相關產業,並發現它真正的價值。

 

 

 

 


 

 

 

未來將增設水電功能

 

 

 

為進一步發展綠色貨櫃的實用和功能性,明年將增設水電功能。

 

 

 

透過利用太陽能及雨水收集設備,不牽設電線及引水,成為低汙染、對環境友善的環保建築。

 

 

 

江益璋表示,未來美軍宿舍的舊屋活化計畫也會帶入自然材料的運用,盼未來能提高使用較環保、天然的建材建築趨勢,打造無空調的環境。

 

 

 

近期,美軍宿舍大多改建為餐廳,但附近餐廳是否有參考環保綠能建材則待商榷。

 

 

 

江益璋希冀,未來美軍宿舍的改建能達到在舊屋翻新時,可使用自然無害的物質為主要建築材料。

 

 

 

許多學生曾提議將綠色貨櫃改造成咖啡廳,江益璋認為此為不錯的想法,但因設計問題,住家、店面和教學空間設計會不同,若要改造,需置新的貨櫃作店面。

 

 

 

對於貨櫃改造成咖啡廳的想法,文大觀光系學生鄭名真認為,貨櫃結合咖啡廳,對系上來說可增加更多利益。 她說:「如果結合(貨櫃與咖啡廳)就像市集一樣,會更有噱頭。」

 

 

 

他表示,除社區建築發展外,也盼校園能夠加入更多綠色元素,影響更多人對自然材料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