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為自然發聲 重新探索陽明山生態

為自然發聲 陽明山生態面面觀

 

 

【蔡明亘、黃晶、高宇震、黃小芳、劉佳耘/報導】陽明山國家公園有 多樣性的自然生態,也有許多值得保育的特有種,但因人為開發影響,出現許 多人與動植物爭地,生態受到破壞的現象,如何在觀光、開發及保育間取得平 衡,是需要民眾持續關注的課題。

 

 

 

 

 

 

 

 

 

 


 

 

 

 

 

新舊水管引爭議 專家:不影響山區生態

 

 

 

 

陽明山國家公園中有許多溪流環繞,但在溪流牆邊上卻 裝設許多水管,其中很多為長年的廢棄水管,造成附近住戶與民眾觀感不佳,但文大地理系主任洪念民指出幾乎都是取水管,並不會對陽 明山生態造成嚴重影響。

 

 

 

 

 

溪流牆上裝設許多水管,其中很多為長年廢棄水管。鍾羽佳攝

 

 

 

 

不願具名的附近住戶指出,很多人在裝設新水管時沒拆 掉舊水管,附近有一半以上是廢棄水管,而颱風天會有較 脆弱的水管被沖到溪底,造成堵塞,之前已清掉幾百支。  

 

 

 

附近住戶李信賢表示,那些水管看起來有些雜亂,會堵 住垃圾,看起來更加混亂,且最近溪水也不知道為什麼變 很黑。  問及對於這些水管的看法,洪念民說: 「在山區牆邊上的應該都是取水管,因為山區居民也要用 水。」並表示,山區的居民本來就會排放生活廢水,這是 必須的,且排水量並不大。  

 

 

 

他以宜蘭許多民宿為例,說明只要是排放都會對環境造 成污染,就像宜蘭的民宿都以農舍名義建造,排放廢水的 標準就與民宅不一樣,而文大校園周邊的餐廳店家排放民 生廢水量更大。

 

 

 

初次看見的民眾大多以為那些是排放廢水的水管,但其 實不盡然,就算造成附近居民及遊客觀感不佳,也是山上 居民生活必須使用的取水方式。

 

 

 

 

 


 

 

 

 

 

陽明山外來種多 入侵性恐造成環境傷害

 

 

 

 

陽明山外來種繁多,文大森保系副教授林敏宜說:「我們比較在乎外來種是否會變成入侵種,它們進來後影響到本土物種的生長。」目前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針對入侵型外來種鴨趾草科的巴西水竹葉進行處理。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秘書張順發受訪提到,鴨趾草科植物特性是耐陰、喜歡潮濕、入侵速度快,容易對當地植物造成影響,因此巴西水竹葉是首要移除的對象。他補充,對付外來種,首先要先對它們進行數量與位置的分布調查,再來用各種方式測試,找出有效剷除方法。

 

 

 

以巴西水竹葉為例,它能夠無性繁殖,割草的方式反而使它的每一段再長出個體,張順發表示,他們設計了幾個實驗,利用「不透光覆蓋法」使巴西水竹葉無法行光合作用而死亡。另外,他們也嘗試找出讓這些植物腐爛的菌,之後將其噴灑在巴西水竹葉上,不過兩者作法哪個更有效,一切都還在測試中。

 

 

 

多數人對外來種印象不好,其實外來種若不屬於入侵性強則不需要太擔心,張順發認為,外來種不一定有害,如大花咸豐草,雖然它會一直生長卻不會擴散,且在其它植物非花期時,大花咸豐草就能補足這段期間,讓蝴蝶去吸食。

 

 

外來種透過許多方式移入這塊土地,擴大繁衍令人擔憂,但有些不適合在此生長,非洲鳳仙花即為一個例子,張順發分享,以前在陽金公路兩側較陰涼處能看到它們,不過越來越稀少,他們推測是因氣候變遷大,陽明山前幾年下雪讓習慣溫暖氣候的非洲鳳仙花逐漸減少。

                        

 

 

 

 

 

 

 

( 取自福星花園網站 ) 巴西水竹葉原產於巴西東南部的熱帶雨林,會出現在潮濕和遮蔭的地方,繁殖力強,在高生物量草地能無限期持久下去,可以從長度在1公分的碎片重新發芽,是一種嚴重的環境雜草,會對本地生物多樣性造成衝擊。 (資料來源/侵入物種專家群資料庫,整理、製表/洪于晴)

 

 

 

 

 

 

 

 

( 取自認識植物網站 ) 非洲鳳仙花四季常開,盛花期在 春秋兩季,拓展領域能力強,在臺灣野地經常可見,被列為全球 入侵性最強的物種之一。 (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網站,整理、製表/洪于晴 )

 

 

 

 

 


 

 

 

 

校園驚見龜殼花  無故打死恐觸法

 

 

 

 

上月12日,學生在校內雞舍打死龜殼花事件於臉書社群引發討論,文大森保系副教授林敏宜說:「在未來將是嚴重的問題」,動保法規定相當詳細,餵食、騷擾、虐待動物皆違反法律,此事件凸顯學生對法律知識不夠深入了解,應向學生多加宣導。

 

 

 

文大軍訓室學生服務組長陳建緯表示,那條龜殼花已在雞舍周旋數日,總務處獲報後也極力尋找,但學生則在總務處尋獲前發現並將牠打死。

 

 

 

林敏宜表示,此舉已違反《野生動物保育法》,虐待動物之情事。她呼籲,學生須思考無論遇到保育類或一般類物種,和牠存在什麼法律關係,免得自己誤觸法律。

 

 

 

「關鍵在於釐清蛇有無攻擊行為。」林敏宜提醒,除非認為對自己生命受到威脅,若動物無出現攻擊行為,不能對牠有任何騷擾,應與牠和平共處。

 

 

 

代理校長王淑音也在行政會議上公布,學校法律顧問團已介入協助,希望學生能在此事件中全身而退。

 

 

 

陳建緯表示,文大動科系教授將會加強學生保育知識的宣導,並提醒,校內常見的蛇類有龜殼花、雨傘節,若學生遇到類似情況,冷靜儘速通過就好,並立即通報總務處協助處理。

 

 

 

另一起獼猴群聚校園周邊事件則未發生任何衝突,獼猴原棲息地應在校外近大仁館的山間古道,離校區還有一段距離,本月發現獼猴群聚校園周邊,陳建緯說:「校內警衛隊長指出,獼猴是因野狗追趕而被迫遷移至校園周邊。」

 

 

 

陳建緯並表示,獼猴確認棲地已安全後也自行遷回原棲地,此事件和平度過,獼猴也未和人類有互動,學生忌主動攻擊,也不要餵食,在旁觀賞即可。

 

 

 

 

 

 

 

(取自雪霸國家公園網站) 菊池氏龜殼花是臺灣特有蛇類,主要分佈於陽明山國家公園、雪霸國家公園等地。雖行動緩慢,但為具有出血性毒的蛇類,需小心因應。                                       

(資料來源/臺灣國家公園網站,整理、製表洪于晴)

 

 

 

 

 


 

 

 

 

 

國寶臺灣水韭棲地夢幻湖將消失?

 

 

 

 

陽明山的夢幻湖是國寶級植物「臺灣水韭」的棲息地,近年來有遊客發現夢幻湖的面積正漸漸陸化,這也造成臺灣水韭的生存受到壓迫。

 

 

 

「依據我們去年委託的調查發現,夢幻湖的沉積物非常少,幾乎量測不到,以此推估,大概要一千年才有可能被填滿。」張順發認為夢幻湖陸化並沒有外界所說的那麼嚴重。

 

 

 

張順發表示,臺灣水韭是一種蕨類,利用孢子來繁衍。夢幻湖是臺灣水韭唯一的棲息地,這與夢幻湖的乾濕環境變化有關,乾季時,它需要跟較為強勢的挺水植物競爭棲息地,因而繁殖遭受壓迫。但當濕季來臨,湖面淹到一定程度時,挺水植物無法生長,這時臺灣水韭繁殖較為旺盛。

 

 

 

林敏宜指出,過去是因擔心臺灣水韭的生存,而希望避免夢幻湖的陸化,但近年來臺灣水韭已在其他地方成功復育如新竹、九份等地,因而夢幻湖漸漸失去原先保育的價值。

 

 

 

針對相關保育計畫,自然保育員陳宏豪表示,將定期監測夢幻湖生態環境的水質、雨量、pH值調查。「這幾年發現,因氣候變遷劇烈,旱季時,芒草、水茅花、荸薺,會跟水韭競爭棲地,於是就有跟非政府組織合作移走這些植物。」陳宏豪說。

 

 

 

 

 

 

 

臺灣特有種臺灣水韭棲地夢幻湖。林宜瑭攝

(取自認識植物網站)

 

 

 

 

 

 

 

 

 

臺灣水韭,全世界僅臺灣台北陽明山國家公園所屬的七星山夢幻湖有野外生產,海拔約 850 公尺,為臺灣稀有及將滅絕之植物。                              

(資料來源認識植物網站,整理、製表洪于晴)

 

 

 

 

 


 

 

 

 

 

道路開發多 建生態廊道盼解決路殺問題

 

 

 

 

陽明山在人為開發與交通道路建設下,對附近棲息生物帶來許多負面影響,除了棲息地面積減少、遭破壞外,還有個直接的影響——「路殺」。

 

 

 

路殺指當野生動物經過人為開闢的步道或車道時,遭交通工具撞擊,造成重傷或死亡。受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妥託,執行生態監測研究的文大生科系副教授陳怡惠表示,陽明山去年路殺死亡個體數最多的為盤古蟾蜍,總計176隻,若加上黑眶蟾蜍及其他蛙類,總數超過總路殺量的一半以上。陳怡惠說:「兩棲類的物種是路殺量最多的。」

 

 

 

針對人潮是否與路殺有關,陳怡惠表示,路殺量與幾項因素有關,除車流量多、人為活動多會使路殺量增加外,馬路旁是否為動物適合生存的棲息地也會影響。

 

 

 

陽明山國家公園區內道路多,導致許多動物遭車撞死,國家公園於民國93年於101甲縣道入口至觀景平台路段、陽金公路遊客中心下方等地設置「生態廊道」,提供動物穿越的地下道路涵洞,搭配誘導網、防爬板等設計,並設紅外線感應照相機及錄影監視系統,監測動物使用情況,持續追蹤觀察,盼減少路殺情形。

 

 

 

陳怡惠表示,若路旁的棲息地環境好,適合動物生存,物種量也會較其他區域多,路殺量也可能因此增加。提及該如何減少路殺,陳怡惠認為,雖陽明山設有動物廊道,但因廊道地處乾燥,通常為小型哺乳類使用,兩棲及爬蟲類較少使用,也因此死亡個數較多。

 

 

 

她進一步表示,若能在動物量較多的路段降低車速,使動物提早發現,便可以減少撞擊或輾壓的機會。陳怡惠說:「最好的方法就是人的行為改變。」

 

 

 

 

 

陽明山生態廊道。取自經典雜誌網站

 

 

 

 

 

 

 

 

 

(取自創用CC網站) 盤古蟾蜍是臺灣特有種,廣泛分布於全臺各地,有毒性,經常出現在草地、水溝、登山步道、路燈下或住家等處,平時棲身陸地,繁殖期遷到水池或溪流。                                

(資料來源/青蛙學堂網站,整理、製表/洪于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