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南亞到臺灣 移工故事說給你聽
臺北車站大廳的黑白格,為移工星期日的據點之一。
【圖文/談潔心、吳柏諺、邱予莛、姜正文】
這是一個陌生又熟悉的族群,星期天會在車站、大街小巷中看見他們的面孔,黝黑的皮膚、深邃的五官,講著我們聽不懂的語言,不難推測出他們來自東南亞。而你知道嗎?臺灣目前有1/33的人口是外籍移工,開放了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蒙古和印尼這六國的移工進入臺灣工作,其中印尼佔最大宗。一週裡,他們的假日多半是星期天,帶你看看臺北的東南亞角落,以及他們的放假生活。
左邊這位是來自泰國55歲的Wanthana,預計在臺灣工作三年,目前在鶯歌做蓋高架的工程,他的中文說得很好!看不出來他只來臺灣三個月。他很喜歡臺灣,來這裡工作的原因是泰國的人口太多,導致工資待遇不好,而之後的規劃是回泰國退休。
臺北車站周圍的印尼街有許多道地印尼小吃攤。
位於臺北車站周邊的印尼街,聚集了許多印尼移工,那是他們尋找家鄉味的地方。由於店租的關係,每攤的價位不比百貨公司美食街來得低,卻依然願意花上一筆,為的是對遙遠家鄉的思念。
右邊的女孩是來自印尼的Lina,在臺灣擔任看護的工作一年多了,三個月才放假一次,雖然沒有在臺灣發生什麼開心的事情,但依舊是喜歡這裡的。 Lina
下圖這三位是來自印尼的看護,最右邊那位是Wagirah,很幸運地是,十四年來都沒有換過雇主,她的雇主待她非常好,星期日休假的時候會來到清真寺做禮拜,雖然有假日,但是也不會逛街買東西,都盡量把錢存著寄回家用。除了可以賺比較多錢,來臺灣沒有其他特別的目的,簽約的期限一到,就會回印尼了。
印尼美食沙嗲Sate和油炸小吃Gorengan。
位於桃園車站附近的印尼自助餐店。
位於中山北路的聖多福天主教堂,是移工們尋找歸屬的地方。
聖多福教堂外的蠟燭禱告區。
臺北的小菲律賓區位於中山北路和農安街,以聖多福天主教堂為聚集的信仰中心,早期多為英語彌撒,而當此處逐漸成為假日菲律賓移工的聚集地,於是也新增了菲語彌撒。
Mariz
巷弄裡菲律賓餐館、商店林立,左上圖是來自菲律賓的老闆娘Mariz,在農安街開了間菲律賓速食餐廳,星期日總是高朋滿座,但最忙的時候也是見得到最多朋友的時候。來臺灣30年,和華僑老公建立了家庭,也領到了臺灣身分證,並且定居在臺北。
右邊這位女孩是來自越南21歲的阿萱,第一眼看到她時覺得很年輕,也很會打扮,心裡想說她應該是做美容相關的,沒想到她的工作是修理電腦跟手機,目前在臺灣已經快兩年了。雖然一開始不太想理我們,但聊了幾句後就漸漸開朗,態度也很親切可愛。 阿萱
在臺北車站大廳等待的時間跟朋友留影,跟家鄉的朋友視訊聯絡感情。
透過觀景窗,攝影記者用鏡頭訴說了許多一般人未曾看見的畫面。這個族群其實和我們一樣,都是為了生活、為了家庭在努力工作。看見了他們的辛勤,也看見了他們遭受不公平的對待,以及歧視,那我們可以做什麼呢?不妨走出舒適圈,增進文化視野,去到他們生活的角落,坐下來品嚐異國料理,聆聽他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