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7期】雙重身分作家獨特見解 關注在地文化

雙重身分作家獨特見解 關注在地文化

 

藉由作品向社會發聲 洪明道:寫作應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洪明道熱愛文學。洪明道提供,Sean Chen 攝

 

 

【朱欽瀚/報導】現臺灣文學創作之風逐漸興起,許多年輕人投身文學創作。洪明道是其中一位,不同的是他兼任醫師與作家的雙重角色,對寫作有獨特的見解和方式,相比於其他議題,更關心臺灣在地文化。

 

 對此,洪明道說:「只有自己自發性的對一件事情想要發聲,並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才是作品的寫出的重要契機。」

 

想法經由寫作表達

 

 關於開始從事作家的契機,洪明道說:「源於對寫作的熱愛,有想法和意見想要發聲,正好在網路上看到了文化部的補助計劃,專心寫作生活也能得到保障,就開始寫作了。」

 

 曾獲第七屆臺南文學獎、2016 年打狗鳳邑文學獎的洪明道,談到現在的文學獎相比以往較不受重視,很多人不會去讀文學獎的作品。

 

 因剛出版新書 《等路》,洪明道表示,出版成書需作品的積累和一定的寫作程度,出版社也會基於作品質量,和作者人氣的考量,來決定是否與作者簽約出書。

 

 可剛取得一些成就的洪明道,並不是一名職業作家,他「另一面身份」是一名在職醫師。他表示,是因自己的想法,需要透過寫作來表達,加上本身就熱愛文學。

 

 洪明道認為,臺灣一直有「醫師作家」的傳統。對此他解釋,這可能受日治時期影響,導致很多人學醫,但其中不乏有熱愛文學的人從事寫作。如臺灣現代文學之父賴和,還有侯文詠。

 

 關於寫作方式及靈感來源,洪明道說:「我覺得我的寫作方式算較系統性的,我會先搞清目的、人物角色和背景,然後會產生大量的初稿,再進行刪減,因為我偏向簡潔的風格,討厭贅字,所以我都會用很長的時間來進行取捨。」

 

 至於靈感來源方面,他的作品一般是據自身想要發聲的事、對社會矛盾的思考及個人經歷而作。

 

 洪明道的寫作理念,在新書《等路》中得以體現。此書他使用臺語進行創作,意在傳達臺語對於臺灣的重要性。

 

 洪明道表示,由於現文字語言政策,導致有許多臺灣人看不懂臺語文字,甚至不會聽說。

 

 而臺灣從來沒把臺語作為官方語言,臺語文字也沒進入過教育系統。洪明道認為,應由政府制定相關的政策,而不是由民間組織保護及傳播。

 

 對此,洪明道說:「現在臺語使用者普遍教育程度較低,有很多無法適應講國語的人,會變得格格不入,時間久了就會出現高低階層。」,他表示,對於語言保護,臺語文字應和原住民文化、其他語言一樣被保存下來。

 

未來作品關注青年

 

 提到未來一段時間的計劃時,洪明道說:「最近幾年可能會因醫院的工作,不會有新作品,就算是有也會寫的較慢。」

 

 而關於下部作品,洪明道較想寫有關社會運動,和青年挫折的內容,比如一些因歷史因素,導致青年被迫改變成長類型的作品。

 

 作家與普通人的差別,洪明道認為,僅在於作家是透過手中的筆,去表達一些看法。他建議現在的年輕人,應多看有啟發性、反抗意識的書,從其它人的作品中獲得新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