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拉近與自然距離
作品「外星人報告1號」,利用偵測裝置感知外界。關渡自然公園籌備處提供
【廖凡漪/報導】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句童話故事結尾慣用語作為主題,向「以人類為中心」觀點提出批判,以此縮短人類與自然的距離,盼民眾探討該議題,一同建造永續未來。
本屆集結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邀請七組國內外藝術家,二項教育合作計畫。
原名「關渡裝置藝術季」,意在吸引群眾至關渡公園,關注這片保育水鳥的濕地。策展人冉挹芬表示,因已達到初衷,便於2016年起正式改名為「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不再侷限於裝置藝術,而是與大自然的結合。拋棄原有的框架,透過藝術與自然直接接觸。
今年開場典禮邀請北藝大舞蹈系學生,在大型裝置藝術品裡表演現代舞,展現人與自然、藝術的結合。藝術家也不再單純創作裝置藝術品,而是利用更多時間認識這片土地,創造出更貼近棲地的作品。
作品體現人與自然
本土藝術家廖伯森作品「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結構為一串凹凸不平的階梯,與無法使用的斷橋,意表達原溝通兩地的橋樑,如今因無法使用而被埋沒。他表示,逐漸爬升的階梯象徵人類文明發展越來越遠離自然,透過此議題思考人們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
冉挹芬表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作品,為捷克藝術家Slavek Kwi的「外星人報告1號—關渡領聽場:殘留物、遺跡與記憶碎片」。
作者把自己想像成能「看見聲音」的外星人,嘗試透過聲音與周遭環境溝通,利用自己設計的偵測裝置製造聲音,駐村期間在園區走動、感受,最後客觀地將收集結果呈現給人類。
冉挹芬希望,未來此活動能繼續穩定發展,還盼有其他創意結合土地保育水鳥的故事,將濕地保育相關知識傳遞給民眾。使民眾不再只是看到保育表面,而是能真正了解其重要性及背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