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7期】改善兒科醫療現況 醫護為愛接力

改善兒科醫療現況 醫護為愛接力

 

【陳婧/報導】臺灣雖有健保制度和先進的醫療技術和器材,但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浪潮仍力不從心,健保對兒童醫療的照顧遠不如老人與長照。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為鼓勵堅守崗位的兒科醫療人員設立「臺灣兒童醫療貢獻獎」。

 

 第八屆臺灣兒童醫療貢獻獎頒獎典禮於上月13日舉行,共有六位優秀個人醫護人員與一個優秀團隊獲獎,副總統陳建仁到場授獎。基金會執行長呂立表示,臺灣去年共有六萬個案件被通報到兒少保護專線,其中9,100個案件最終開案證實有嚴重的兒少虐待。更不幸的是,每年約有1,200位孩童因疾病或虐待離世。孩童的身心健康照護將影響他們的家庭及社會,更影響到臺灣的未來,如何使孩童健康的成長是大眾共同的責任。

 

 副總統陳建仁提到,為了健全的兒童醫療體系,衛福部正規劃兒童醫療網絡,同時搭配孕婦周產期照顧網絡,不僅針對高妊娠風險的產婦提供完整的產前與生產的協助,更可以降低新生兒死亡風險此外政府也規劃推動幼兒專責醫師制度,自新生兒出生,就有一名兒科醫師擔任守護者,守護孩子直到三歲為止。至於較缺乏兒科醫師的偏遠地區,也會由受過兒童專業訓練的家庭醫師來擔任。

 

談及兒科與其他科室的不同之處,兒科新銳獎得主林杏佳說:「兒科照顧的病人從剛出生到成人都有,有些已成年的病人由於先天性疾病仍需要到兒科治療,所用的器材大小都要依年齡而定,不像一般成人一體適用。」他補充,年齡越小的孩童配合度越低,需要很多人的協助治療,安撫孩童的情緒。

 

 林杏佳還說到:「兒科醫療成本高,簡單的疾病要花很高的成本照顧病人,得到的回饋不是很多,再加上兒童沒有投票權,同樣的資源放到兒科可能只能拿到少部分父母的選票,導致兒科在各醫院相對不受重視。」

 

 林杏佳盼有更多的資源能進入兒科醫療,國外有很多人願意捐錢支持兒童醫療,但國內風氣還沒有形成,來自國家的補助也不多。有些雖有救命器材但用量少,各個年紀尺寸不同,所以使用量更少,國外的廠商也因此不願引進器材。儘管改善兒童醫療資源現況困難,但各界的努力和醫師的奉獻,盼能使兒童醫療更上層樓。

 

副總統陳建仁上台致詞。  姜正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