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扎根金山攜資源 多元活化使創生

扎根金山攜資源 多元活化使創生

 

 

【林志遠 李珍伶/文】    距離文大車程約30 分,即可到達北海岸金山。有人選擇遠離都市塵囂,融入這裡的步調,進而深耕於此數十年,更發覺到這也是一種屬於自己的「社區活化」。

 


社區活化方式多元

 


    在金山生活長達15 年的王育禎先生,一開始只是為了衝浪。對金山產生感情的王育禎決定落地扎根,開設「沒有名字的咖啡店」,本身是臺北人的他,曾從事陶藝教學,但工作多年後他坦言產生倦怠,想換個生活和工作環境,喜歡衝浪促成咖啡店成立。

 


    王育禎提及,初期盼重拾陶藝工作,在咖啡店內也可進行陶藝課程,但咖啡店的營運佔大部分的時間,最終放棄「陶藝夢」。問起王育禎對於「社區活化」有何想法,他說:「我覺得生活方式就是一種社區活化,去調整自己的步調,讓自己待得下去,找到一個可以經營的生活步調,應該就是社區活化吧。」

 


    王育禎也進一步解釋,主要重心仍在臺北,到金山是生活的協調。他坦言,金山仍是較鄉下的地區,資源相對較不豐富,但生活環境較好,需求不高,城市與鄉下各有利弊。

 


    金山文史工作者郭慶霖認同「外地人來當地工作,也算社區活化」,但他也說:「像觀光景點『九份』就很容易產生變質,因為經濟利益的關係,外地人從事經濟利益的生產,無可厚非對當地是有幫助的,但是他們的目的,跟地方活化可能還是有區隔的。」不過郭慶霖強調,社區活化的概念可以很多元,如外地人至當地工作,可能會帶入資源,包括他們的專業、資訊等,因此他認為如果年輕人願意回來當地生活,可以在這繼續扎根,才是長久的。

 


交通改善才是活化根本

 


    郭慶霖也提供另類觀點,活化一個地方,應從根本做起,以臺灣目前來講,位於北海岸的金山,政府若能改善「交通」,將是發展的關鍵。他略顯不滿地說:「政府沒有很精密、很細心(去加強地方交通),交通科學是一門專業,若有計算假日與平日的流量差距,活用假日又怎麼會造成塞車的情況產生呢?」。

 

    以金山而言,郭慶霖認為陽金公路可詳加規劃,並運用不同的旅遊方式促進觀光。而旅遊交通指南,需具備各種配套措施因應,「在1930 年,從金山到基隆有輕便鐵路的開通,而北海岸在當時,公路還未通。當地民眾早期都僅能靠海運,海運卻有時常發生傷亡,政府如果可以善用資源,變成另一種旅遊交通,當然可以紓解很多問題。」郭慶霖說,規劃完善的觀光與交通,能使民眾了解當地特色外,也可達到社區活化的加乘效果。就如郭慶霖所言,若是政府能善用每個地方的環境和地理條件,交通問題即可解決了。

 

交通活化觀光產業 醫療資源妥善運用

 


【林志遠 李珍伶/文】    越過陽明山來到新北市金山區。提及本地特產,令人想到地瓜、鴨肉和筊白筍。近年來受到觀光商機帶動,位於金山區行政中心,人口數為全區之冠的金美里,更因鄰近老街而受惠。金山區金美里長蔡龍豪說:「政府近年大力投資金山,硬體建設配合軟體文資,帶動地方活力,文化資產永續,我是看好以後金山的發展。」  

 


盼設備升級提倡深度之旅

 


    北海岸一日遊是遊客周末的首選,往返臺北和金山的公共交通路線分兩路。其一是橫跨陽明山和臺北車站的皇家客運1717 山線,其二就是濱海公路。蔡龍豪表示,年底金包里慈護宮對面將設置停車場,以補足自駕旅客無處可停的狀況。前往北海岸的觀光客和居民皆為自駕車居多,臺62 線基隆大武崙路段每逢假日必塞車,當地民代與里長已向新北市交通局反映,新北市議員張錦豪盼臺62 線能延伸至金山,減緩交通壅塞的問題。  

 


張錦豪解釋,金山是文化、農漁產和美食資產豐富的地區,未來盼提倡深度旅遊,提升硬體特備,如爭取自行車道與Ubike 據點設置,拉長旅客的停留時間,蓬勃地方觀光經濟。當年輕人願意留在家鄉工作,從事服務業、旅遊業等各式產業,才能活化地方特色,縮短城鄉差距。

 


儘管觀光前景看好,交通建設看似到位,可能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仍盼年輕人留在家鄉生根並組織家庭,若想令家中長輩能安享晚年,金山區仍需補足醫療資源及院所。

 


金山區衛生所主任潘恆嘉表示,本地設有臺大醫院金山分院,主要是如何妥善利用與整合,使醫師能與居民相互交流。

 

 


醫療整合打造健康社區

 


潘恆嘉強調,社區活化若要拉高至社區醫學層級,可運用「社區健康營造」的概念,提供居民正確知識,提升整體意識,建立當地居民的健康環境。

 


近幾年行政院推動長照,金山衛生所因應國健署前瞻計畫,盼未來能提供民眾多元的服務。潘恆嘉說:「現在政府已上網招標,但位處偏鄉,建設商意願不高,目前已經流標兩次。」長照專員的聘請也面臨缺額但無人求職的窘況,他盼有專業醫護背景的金山子弟未來能回流家鄉服務。

 

 

『金山蹦火仔』漁法恐將失傳
 

 

【陳韻如/文】    位於新北市北海岸的金山區磺港漁港,而世界僅存的手工捕漁文化「蹦火仔」,在2015年被列入「新北市民俗及有關文物」。近年來,受到貨輪擱淺漏油、老船員退休等因素影響,居民擔心技術就此失傳。


    「蹦火仔」是傳承百年捕魚技法(焚寄叉手網漁法),運用「電火石」(碳化鈣)遇水後,產生易燃性氣體(硫化氫),放在磺石內加水,氣體會導入氣孔後壓縮,以點火槍點燃瞬間產生強大火光,吸引趨光性強的青鱗魚,因點火時產生「碰一聲」就是俗稱「蹦火仔」,這也是蹦火祭的由來。漁季作業大多在每年五月至九月份,視當年潮水、氣候與漁獲量因素調整季節長度。今年原預估在九月會有東北季風,但受氣候變遷影響,直到11 月,東北季風尚未吹拂。且雨水風浪小,故今年活動僅以展演方式呈現。

 


連年虧損而取消活動

 


    近年來深受氣候變遷影響,間接使沿海魚群減少,因此將面臨近海漁業的枯竭。往年青鱗魚群固定會在母親節或端午節前後,從北方一路南下。但因2016 年「德翔台北」貨輪擱淺造成海洋污染後,青鱗魚洄游的路線遭打亂,明顯避開曾受油汙污染的十八王公海岸,先在跳石和中角一帶出現,甚至直接從外海到貢寮的澳底。


    金山區漁會幹事簡驛丞說:「蹦火船無法轉型是因為漁民用磺火捕魚成本高,且青鱗魚價相較便宜,市場一公斤只有七塊半。一艘船出去,平均一天的油錢要兩萬多塊,還要支付人員費用。」而蹦火船只能抓青鱗魚,造成入不敷出的情況。因船隻構造與一般漁船不同,無法改變漁法捕捉其他魚種。

    簡驛丞也提到,蹦火船的文化是否會消失,仍有待觀察,因為魚期不好已經五年,而三至五年會輪迴一次,明年可再嘗試,如數量仍不足,此文化可能會沒落,過去原有四艘可出船,但因今年人員不足,故無法繼續活動。

 


轉型與再造使地方重生

 


    磺火漁獲主要是青鱗魚,收支入不敷出,漁船船員和船長,偏向高齡化,且人力也不足的情況下,使金山磺火的延續受到阻礙。目前受氣候和生態影響,導致捕獲量不穩定,而青鱗魚價格較低,通常會作為飼料。政府或地方,包括農委會和漁管處也正在實施推廣方案,如何利用所捕獲的青鱗魚,使漁業產品再加工,製成二級產品。以金山為主題的特色便當,融合在地元素,將甘藷、水耕稻米、水耕蔬菜和磺火捕獲的青鱗魚等特產,利用加工使附加價值提高,成為當地的名產。


    金山區公所農經課長張孟元表示,區公所會盡力配合國際發展委員會的規劃,因2019 為創生元年,政府給予提振創生的機會,利用觀光的旅程,導入傳統文化,使遊客回流,並能藉由觀光,認識磺火,也能讓漁民有額外收益,並提供更多在地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