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1984財務危機 經營華岡三十六載

扭轉1984財務危機 經營華岡三十六載


奉命於難 力挽狂瀾

 

 

 

張鏡湖多策並用,在數年間扭轉財務危機,展現優秀的企業家素質。    (文大公共事務室提供)

 

 

【張文弢 /報導】 董事長張鏡湖從事教育事業已有大半世紀,可謂傳道授業無數。執掌文大36年,在此期間,他率領華岡人度過無數次難關與危機。在管理方面,他改革創新,深具戰略家的眼光和謀略。

 

 

拯救八四年財務危機

 

 

 1984年,張董事長離開任教廿餘年的美國夏威夷大學,返臺後接掌文大董事長職位。奉命於危難中的他,面臨的是巨大的財務赤字,當時文大負債新臺幣17億8千萬,教學工作即停擺。一生剛強的他,自那時便開啟改革整頓之路。

 

 


 文大新聞系資深教授賴金波講述,此前文大向民間借貸,以債養債,利率高至20%。面對不斷擴大的債務,張董事長不做隱藏,向教育部坦承情況,改向銀行尋求聯貸,降低利率至7%。這些經營舉措,有效緩解財務危機惡化。

 

 


 文大總務長施登山始終追隨張董事長,親歷當時情況。他回憶道,當時學校內部實施「開源」和「節流」兩大策略。開源方面,張董事長興辦實習銀行,在臺北市開設夜間學校,發展推廣教育,同時提升學生註冊率。節流方面,精簡人員,詳細統籌財務明細,節省不必要經費。施登山強調,此舉有極大阻力,在同等規模的私校中很難達成。

 

 


 張董事長臨危不亂,多策並用。經十年,最終使文大財務扭虧為盈,自泥潭中站起,至今文大總資產已達新臺幣160億左右。度過財務危機後,然而他並不滿足現狀,選擇精益求精,在經營與管理學校上屢出新策,不斷促進文大成長。

 

 

掌舵數十載華岡航程

 

 

 多位隨張董事長創業的一級主管,如前校長李天任、總務長施登山和圖書館館長吳瑞秀等人都表示,他具有領導者的獨到眼光和遠見。早年大夏館在吉林路的原址,因政治因素面臨拆遷,他果斷買下建國本部校區,保證夜間部存續,穩定學生規模,推廣教育部亦因此發展壯大。

 

 


 在張董事長數十年的主持下,體育館、曉峰紀念館等建築相繼完成,文大也有新穎的設備,極大擴充教學空間。

 

 


 在學校管理上,張董事長推崇強化師資,提升教學品質,採取雙向並進模式。對新聘教師的選拔嚴格,引進青年才俊,鼓勵發表論文與研究計畫。同時推行特約講座制,廣泛邀請各界名師做客授業,留任資深與績優教師等。

 

 


 對外,張董事長開展廣泛的學術合作。與各國名校締結姊妹校簽訂合作協定。他積極推動與中國大陸的交流,多次帶團去大陸名校。可算是國內各大學中,促進兩岸交流最積極也最成功的教育家。

 

 


 如今,文大已坐擁多所校區,教學設備先進,師資陣容優秀,學生註冊率可觀,成為國內最具影響的私校之一。華岡今日的繁榮,與張董事長數十年的費心經營,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