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div class="head">
<div class="mlogo">
<h1>
<a href="/?Lang=zh-tw" title="中國文化大學">
<img src="/var/file/318/1318/img/302856966.png" alt="中國文化大學">
</a>
<span class="CTitle">文化一周</span>
<span class="Etitle">Culture Journal</span>


</h1>
</div>
<div class="hdsearch">
<a aria-expanded="false" class="btn btn-primary navbar-toggle1 sch-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href="#headsearch" role="button"><span>Search</span></a>
<div class="collapse" id="headsearch"></div>
</div>

<div class="mycollapse">

<button class="navbar-toggle" data-target=".nav-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type="button">
<span class="glyphicons show_lines">Menu</span>
</button>
<div class="navbar-collapse collapse nav-toggle" id="collapseExample2">

<div class="topnav">

</div>

<div class="mainmenu">

</div>

</div>
</div>
</div>
<div id="banner"></div>


<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sch&Nbr=0", '#headsearch');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_sz_mstr&Nbr=5", '#banner');
$(".hdsearch .sch-toggle").click(function(){
$(this).toggleClass("open");
});
});
</script>

【一周專題】80、90 年代之轉變 運動員世代交替

80、90 年代之轉變 運動員世代交替

 

 

 

【蘇祐萱、陳翠妍、鍾睿程、周靖傑、張侑宏、李捷寧/報導】

 

 

 

 

 

劉虹蘭大學畢業後即轉戰體育播報圈。鄭伃庭攝

 

 

 

1995年福岡世大運與王思婷搭配,打出臺灣女子網球競爭力的劉虹蘭,大學畢業後,卸下戰袍轉戰體育播報圈,現今投入選手培育。回顧起網球生涯,她說:「每場比賽拿冠軍對我來說沒什麼特別,但放棄網球的階段,是印象最深刻的回憶。」

 

 

劉虹蘭坦然地表示,自己早在大學前就決定好畢業後要退休。面臨人生新階段,劉中興因緣際會下推薦她到緯來擔任網球播報員。

 

 

「其實我真的很討厭體育新聞,但一想到蔡明里曾對我說:『你們體育系不都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可是你不會。』」因為這句話,她堅持下來,當了八年的體育主播。

 

 

劉虹蘭目前為臺北市天母網球協會理事長,她說比起80、 90年代,臺灣從事網球運動的人口增加非常多,隨著網球在亞洲快速的發展,近年臺灣網球實力在國際表現出色。

 

 

劉虹蘭指出,普遍選手遇到的困難是沒有場地可訓練,「練著練著就會被趕走,還是需要一個正規的訓練基地,選手的前途或是網球學校的成立才有發展的可能性。」

 

 

「比起過去,現在的選手發展空間很大,我認為只要肯練的人都是人才。」劉虹蘭說,教練的用意就是把孩子的優勢發揮到最大。

 

 

綜觀臺灣新世代網球選手在國際上亮眼的成績,劉虹蘭沒有特別看好哪位選手,她認為選手青少年時期的成績很難判定未來發展,「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贏家。」

 

 

此句,也是劉虹蘭網球生涯寫照,並期許新世代選手能秉持初衷。

 

 

 

 

 


 

 

 

 

 

 

廖俊強帶領選手比賽已十年以上。廖俊強提供

 

 

 

前國家柔道代表隊教練廖俊強,帶領選手比賽已有十年以上經驗,在柔道運動世代交替過程中,他認為柔道的文化與決心是不變的。

 

 

從1998年西班牙世大運開始帶領學生出賽,貝爾格勒世大運、倫敦奧運、亞洲盃柔道錦標賽等,走訪多個國家,見證不同學生得獎,以教練身份更細膩地 觀察柔道與選手的改變。

 

 

廖俊強說:「從80年代到現在轉變的確很大。」早期柔道是較不盛行的武術運動,透過包裝後越來越商業化,成為一項經濟運動。

 

 

由於規則改變,使技術同樣有新的變化,以往選手著重的是技術,現今較偏向力量、速度及競爭力。

 

 

隨著科技發展影響,過去選手以三餐溫飽為前提,現在有了營養指標,除了技術訓練更重視飲食,例如刻意增加體重,讓「摔」柔道力量更大。

 

 

柔道基本文化是每當比賽前,必須向對方鞠躬示意,廖俊強說:「即使各方面的訓練在改變,選手仍尊重柔道的文化。」

 

 

廖俊強分享帶領選手參賽的經歷,2015年杜塞道夫大獎賽,頭部腦震盪的連珍羚被迫終止比賽,她沒氣餒反而不斷反省,最後在布達佩斯柔道大獎賽中,以四連勝摘下臺灣柔道史上,第一面大獎賽金牌。

 

 

連珍羚的表現令廖俊強留下深刻印象,他認為年輕人不需太注重輸贏,自我修行較重要,調整心理同樣是柔道的一門學問,即使世代變遷,態度不變。

 

 

世代相傳的柔道技術仍會持續改變,但廖俊強提醒新一代選手,多花時間在讀書方面,要做個文武雙全的運動員,才能真正衝出國際,廣闊視野。

 

 

 

 


 

 

 

 

 

 

身為棒球人,李軾揚希望棒球發展能更完善。王宏宇攝

 

 

 

被稱作臺灣「國球」的棒球運動,在臺灣已有多年歷史,80、 90 年代誕生的職業棒球已趨近完備,而在 80、90 年代相對弱勢的基層棒球、大專棒球,到如今也有許多轉變。

 

 

80、90 年代時,原先撐起國內棒球的三級棒球(少棒、青少棒、 青棒),不論質或量皆開始下降,成棒觀眾也開始減少,為了避免棒球運動危機,職業棒球聯盟就此誕生。

 

 

期間職業棒球聯盟蓬勃發展,而其他階級的棒球賽事卻逐漸式微,如今政府做了許多嘗試,試圖讓其他階級的棒球再度興盛。

 

 

近年來國內三級棒球皆有許多盃賽,國際賽事中,中華隊也屢獲佳績,然而許多棒球推廣較健全的國家,如日本及美國,在社區少棒發展上遠超過臺灣。  

 

 

社區少棒推廣確實會影響全民參與棒球的熱度,對此,文大乙組教練李軾揚說:「社區棒球的功能性是給非科班出生的小朋友,但多數縣市缺乏,桃園、台北比較有推廣,像是桃園有假日聯賽,而基層棒球應該可以推行俱樂部,美國也是如此。」  

 

 

由大專體總主辦的第一屆全國大專校院系際盃棒球爭霸賽,在今年3月登場,共有 51 校、112 支系隊報名參賽,八強決賽更有電視轉播,讓一般大專生都能參與,也能進一步推廣大專棒球。

 

 

李軾揚說:「有系際盃讓一般學生參與棒球機率更高,是好事。」但他認為,系際盃應由學校主辦,大專體總花錢擴大規模到全國,已超越棒球聯賽等級,會影響到大專校隊(甲組、一般組)比賽。

 

 

 

 

 


 

 

 

 

 

 

 

陳培章盼政府多支持基層選手。陳翠妍攝

 

 

 

橄欖球在臺灣非熱門運動,但不管是比賽形式、選手養成、訓練方法與訓練設備,橄欖球從80年代至今,變化相當大。

 

 

橄欖球項目分為15人制與7人制,每個國家主要發展形式不盡相同,歐洲國家本身參與此運動人數眾多,在15人制的推廣較為盛行。

 

 

而多數國家除了參與人口較少之外,普遍都有先天身材的差異,在 15人制高密度撞擊的運動常屬弱勢。許多橄欖球強國都已建立職業聯盟,替球員鋪陳良好環境。

 

 

80年代至今,臺灣橄欖球發展緩慢成長中,國家隊教練陳培章認為,主因是「基層」。他說:「臺灣球員訓練的質量、觀念與模式都還停留在早期,加上人數與其他國家相比稍嫌不足,導致發展不如預期。」

 

 

80、90 年代科技不夠成熟,選手只能依教練或學長們傳下來的動作做,但現在科技的成熟,讓訓練更有效率,用科學化方式去管理。

 

 

不過,陳培章表示,近期有感受到橄欖球朝正確道路邁進,他也希望政府能多支持基層選手,讓臺灣橄欖球一步一步向上攀升。

 

 

 

 


 

 

初詠萱也曾為文大女籃球員。初詠萱提供

 

 

 

 

從球員到成為教練,初詠萱一路為文大女籃、國泰人壽效力至今,她說:「這是個從被動變成主動的改變。」

 

 

「現在的球員幸福很多。」初詠萱說,相較十幾年前的球員只能以土法煉鋼的方式練球,隨著時代的日新月異,球員的運動恢復、運動營養、運動心理都有專業團隊培養。

 

 

初詠萱表示,去年世大運後,臺灣人才漸漸開始關注女籃。過去女籃賽季開打,總是默默開始並默默結束冠軍賽雖有電視轉播,但觀看、進場人數,這些媒體鋪陳推廣遠比不上近年女籃。

 

 

現代球員外在因素干擾過多,初詠萱說:「以前我們就是上課和訓練。」手機、外務、娛樂,大環境改變降低現在學生的吸收能力,不太能專注於練球當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