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8期】減少海廢 選材質減垃圾是關鍵
減少海廢 選材質減垃圾是關鍵
臺回收率世界前三 海廢問題仍嚴重
【劉佳耘/報導】據行政院環保署公告,截至去年10月底,國內垃圾回收率達60.83%,居全球前三。對此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郭芙表示,臺灣回收率雖較他國高,但海洋廢棄物問題仍未因此解決,而「選材質、減垃圾」是關鍵。
大量垃圾堆積在海岸。取自創用CC網站
需先減少垃圾量
據前年臺灣ICC淨灘行動海洋廢棄物統計,前三名分別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及吸管。
郭芙表示,在淨灘時甚至發現不少二、三十年前的塑膠垃圾。進一步調查後發現,國內許多垃圾掩埋場設於河川與海邊,常受風浪侵襲使垃圾捲入海裡,即使好好處理垃圾,恐仍影響環境。「只要垃圾不減量,再大的垃圾場都裝不下。」她說。
提及如何正確回收,郭芙說:「最重要的是挑選材質與減少垃圾。」她表示,每個縣市鄉鎮對回收垃圾做法不同,與其去釐清垃圾去向,不如在日常生活中選擇生物可分解的材質與減少垃圾開始。
舉例來說,衣服可選純棉代替尼龍纖維材質,並至門市購買,避免網路購物造成不必要的包裝垃圾。
食物則可至市場購買「裸裝」食品,水果外層的保麗龍包裝網套也可送至特定單位回收,供果農重複使用。
「不論材質,只要用過就丟都是非常浪費的,減少垃圾是最根本的方法。」郭芙說。
她解釋,以寶特瓶為例,回收後僅會成為下一個寶特瓶的一小部分,仍需要加入新的塑料製成,加上臺灣食品包裝法規定,食品容器不得以回收材料製成,回收再製過程也會造成碳排放等污染。
盼培養環保習慣
針對明年起大型餐飲業將禁用一次性塑膠吸管,郭芙認為,政策下總有其他對策,垃圾問題仍無法解決。她說:「最重要的是人的習慣,人與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主辦校園演講的大同大學學生柯紫婷表示,希望透過演講,讓學生實際使用環保餐具,並帶起校內風氣,讓大家知道用環保餐具是一件很驕傲的事。
大同大學學生劉沛穎說:「本來就有用環保餐具的習慣,也會鼓勵身邊朋友一起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