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div class="head">
<div class="mlogo">
<h1>
<a href="/?Lang=zh-tw" title="中國文化大學">
<img src="/var/file/318/1318/img/302856966.png" alt="中國文化大學">
</a>
<span class="CTitle">文化一周</span>
<span class="Etitle">Culture Journal</span>


</h1>
</div>
<div class="hdsearch">
<a aria-expanded="false" class="btn btn-primary navbar-toggle1 sch-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href="#headsearch" role="button"><span>Search</span></a>
<div class="collapse" id="headsearch"></div>
</div>

<div class="mycollapse">

<button class="navbar-toggle" data-target=".nav-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type="button">
<span class="glyphicons show_lines">Menu</span>
</button>
<div class="navbar-collapse collapse nav-toggle" id="collapseExample2">

<div class="topnav">

</div>

<div class="mainmenu">

</div>

</div>
</div>
</div>
<div id="banner"></div>


<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sch&Nbr=0", '#headsearch');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_sz_mstr&Nbr=5", '#banner');
$(".hdsearch .sch-toggle").click(function(){
$(this).toggleClass("open");
});
});
</script>

【一周專題】從語言到飲食 客家精神無所不在

從語言到飲食 客家精神無所不在

 

盧玟靜攝

 

從語言到飲食 客家精神無所不在

 

【專題報導】客家人是臺灣第二大族群,在這裡生活兩、三百年的歷史,當時從福建和廣東兩省進到臺灣,是因原鄉謀生困難,盼來到這裡能尋找新的生活方式。勤儉和堅忍是客家的精神,他們雖來臺開墾較晚,但卻在這片土地創造樟腦奇蹟,也帶來更多元的文化。

 

客語方言腔調多 四縣腔為最大宗

 

【文/鄒昀潔】在臺灣客家語比較常見的腔調為四縣腔及海陸腔,其中以使用四縣腔的人群較為廣泛,一般捷運或火車廣播就是四縣腔。

 四縣腔與海陸腔的發音相似,差別在兩者聲調相反,對於四縣腔跟海陸腔的人溝通是否困難,講海陸腔的客家人張翠蘭說:「彼此之間聽得懂,只是轉換上有部分不習慣。」

 客家文化中心位於臺北市中正區,時常舉辦不同活動來吸引民眾了解客家文化,但在語言的推廣上仍有諸多困難。

 客家文化基金會業務聯絡人謝旻芳表示,雖然很多民眾來參加客家文化的活動,但對於客語的傳承跟延續並沒有太大的效果。

 應從家裡就開始教導下一代客語的學習。客家文化中心志工劉樹美認為,學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出門在外幾乎沒有會講客語的人,所以學習非常困難,因此她在家就會多使用客語。

 

客語失傳失去本色

 

 劉樹美說:「大部分客家人的小孩,下一代,幾乎就不會講客家話,其實他們也會認同自己是客家人,但是語言就是很難傳承下去,這樣下去的話,漸漸的很多東西失去客家人最根本的本色。」

  不僅是客語,對於各個族群語言的傳承及延續都是我們該去正視的問題,否則隨著時間的過去,這些語言就會走入歷史。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哈克小百科、整理製表/鄒昀潔)

 

客語保存困難 認證制度盼能推廣

 

【文/鄒昀潔】語言的推廣相比其他文化較為困難,沒有在日常生活中練習去講,很難被傳承並延續下去。

 自民國90年起,教育部將鄉土語言列為國小必修科目,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本土語言任選一種學習,國小一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每週都須上一堂鄉土語言課。讓學生透過學習自己的母語,更加了解自己族群的文化並產生認同感。

  劉樹美提到,以前在小學教過母語課,她認為,有母語課前後的差別很大,小朋友並不會認同自己是客家人及需要學習客語,但透過課程,小朋友就會逐漸開始對這個族群有認同感,會唱一些客家的兒歌、講簡單的方言,也能聽懂客語,所以認為母語課對語言延續很有幫助。

 中華民國客家委員會(簡稱客委會)自2003年起,每年舉辦一次客家語言能力認證。客語認證考試題型包括聽力、口語及閱讀三種測驗,在客委會的網站上,也有許多考古題及線上測驗讓想考的人可做準備。

 對於客語認證的推廣,謝旻芳表示,客委會負責客語認證的官方推動,客家文化中心則做間接的宣傳,文化中心會開些客語認證班的課程,讓有興趣及想考認證的人報名參加。

 透過教學讓大家對客語更加有興趣,甚至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機會可以考到客家認證的證照。

 

民俗慶典活動 從節慶氣氛認識客家

 

【文/黃品學】臺灣的客家庄有許多文化慶典活動,對客家人來說,十二大節慶如同過年般重要,而每年地方政府都會積極申請活動,盼透過熱鬧的節慶氣氛讓更多人認識客家文化,並傳遞客家人慎終追遠的精神。

 

「火旁」龍是苗栗客家人很重要的元宵慶典活動。客委會提供

 

客委會表示,近年地方政府積極向客委會申請舉辦「客庄十二大節慶」資格,2018年的申請案件達到25件,經一系列審查後,僅13個申請通過,顯示此活動已成地方帶動觀光的盛會,更是客家子弟不讓文化斷層所做的努力。

 根據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資料庫民俗信仰館資料提供,像是今年二月在苗栗舉辦的「火旁」(音同棒)龍,是苗栗客家人的元宵節慶活動,清朝自中國客家原鄉流傳至臺灣,表演時一邊舞龍一邊燃放鞭炮。今年四月在新竹縣的「客家桐花季」,桐花在4月至6月間開花,桐花代表性格節儉堅定的客家人,而油桐樹也是客家人的文化代表。

義民廟為重要信仰

 義民廟是客家人重要的信仰之一,而新竹縣新埔鄉褒忠亭義民廟是北臺灣最具有代表性的。根據客家民俗館資料提供,當初保鄉衛國殉難的人,被收埋成塚,經乾隆皇帝「褒忠」匾額頒贈而有此名,而「義民爺」一詞在某種程度上,透過朝廷的認可封贈,已經神格化。

 每年農曆7月20日,全臺各地客庄義民廟會舉辦義民祭活動,為紀念保鄉衛民而犧牲的客家先民。根據文化典藏館資料顯示,「義民」、「義民公」都指協助朝廷平亂,或保衛鄉里抵禦外來者而殉難的人。

 臺灣因民族多元,在清朝時期有著名的「閩粵鬥」或是「漳泉鬥」等其他械鬥發生,故為祭祀這些因械鬥而犧牲的人,有些地方也以「義民」的名義建立廟宇。

 新北市事務局表示,許多人會誤以為義民廟專屬客家人祭祀紀念用,然而並不全然,在當時(清朝)有許多平埔族及閩南人因保鄉衛國而犧牲,像「嘉義」、「褒忠」等地名就是為紀念協助平亂而旌表的地名。

還我客家話 文化延續扎根

【文/張芳瑀】今年是臺灣「還我客家話」運動第三十年,除讓客家話更能出現在公共領域,也讓許多人重新認識客家文化。三十年後,客家文化是否有更多人知曉呢?客家推動中碰到什麼困難?

 

今年3月的臺灣客家山歌比賽的長輩組競賽。客委會提供

 

「還我客家話」又稱「還我母語運動」,此運動是在1949年後,政府推動「國語教育」,規定不能使用臺灣本土語言,諸如客語、臺語。導致許多人不會說母語。1988年12月28日在臺北市舉行大規模示威遊行,盼讓客家話可在公開媒體中使用。

 為紀念三十週年,臺北市政府客家委員會在客家文化園區舉辦「光的書寫客家運動三十年」特展,藉由照片、訪談紀錄片和文宣雜誌等內容,帶大家回顧客家人對臺灣社會運動的影響力。

 劉樹美說:「客家文化的延續就是要推廣、扎根。客家人應該要從家裡就要教導下一代。」園區時常舉辦相關活動,盼民眾對客家文化更了解,並傳承下去。

 

客語難在活動傳承

 謝旻芳表示,傳承客家文化的難處在於語言的傳承跟延續。

 客家文化園區有舉辦許多相關活動,雖有許多人參加,但客語較無法在偏「文化性」的活動中傳承。劉旻芳提到,客語的延續應要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才對傳承母語較有幫助。

 在這多元的社會,我們能夠輕易的接收外來的東西,但接收的同時容易忽略我們本土的文化,我們應要對自己母語有認同感,讓我們的文化繼續延續、傳承下去。

 

學習母語 環境很重要

 

【文/張芳瑀】語言是文化根基,是開始認識其他文化的重要關鍵,自2001年起,九年一貫課程正式要求國小一至六年級的學生須從閩南語、客家語、原住名語三種語言中選修。在學習母語的同時,培養對母語的認同感。

 

今年舉辦的全國義民節中,傳統技藝的表演。客委會提供

 

客語傳承是現階段的難題,環境與不常使用是兩大原因,劉樹美表示,學語言最重要的是環境,許多客家人的下一代不會說,若無法傳承,很有可能失去客家人最根本特色。

 在國小教導客語的劉樹美說:「將母語融入教育課程對於母語與文化的延續一定有幫助。在有母語課後,小朋友對自己的文化更有認同感。」

 謝旻芳說:「對於自己文化、母語的認同感很重要,現代年輕人對於自身的文化關注度和身分認同相對降低。當你沒有認同感的時候,接觸文化的念頭會降低。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危機。」

 今年是「還我母語運動」第三十年,在許多人的努力下,客家文化與客家語已被越來越多人看到。

 劉樹美說:「這幾年客家園區舉辦很多活動,比起以前客家文化的推廣有更多的成效,我剛到台北的時候,很少聽到有人說客家話,甚至客家人也不會說客家話。不管是園區的活動,還是客家電視台的推廣,都是大功臣。」

客家美食 在清苦中誕生

【文/陳婧】客家人有獨特的飲食習慣,既保留漢民族之飲食傳統,又融合在地優勢,形成別具一格的飲食文化。

 

艾粄是客家人當作補健身體的食物。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資料庫民俗信仰館提供

 

 客家美食的特色可總結為油、香、鹹。劉樹美解釋,在早期客家人進行農作會消耗大量體力,生活清苦的情況下,肉食並不是隨時都有的。

 為了提振食慾,香料在客家菜中有重要作用,將食物炒製的較香,讓少量的菜餚發揮配飯功能。客家飲食最重要的調味香料「油蔥酥」用在許多菜餚有提味增香的作用,如客家粄條、客家小炒。

 客家美食的另一特色就是醃製,客家主題公園工作人員謝旻芳說道,其一是為提供耕作時所消耗的能量,其二就是在農作物收成過多時,因沒有冰箱保存,為延長食材的保存期限,用各種醃製方法防止食物腐壞。從食材處理的方式可以看出客家人惜物、惜福的特質。

 謝旻芳還提到,不管是醃製食材還是「重鹹香」的飲食習慣,都是在農作時需補充能量的情況下發展而來的。如果串聯到現在,這樣的飲食習慣與現在「慎食」的議題進行反思,食物太鹹、醃製和加工的食品都是飲食健康裡的禁忌,這也是現代的健康觀念與傳統飲食文化的衝突,傳承與發展要在這二者中適當的取捨。

 

客家小炒是經典客家美食之一。新北市客家文化典藏資料庫民俗信仰館提供

 

響應城市田園 智學農耕

 

【文/陳婧】農業耕作在社會發展中,有重要的作用,不但提供穩定的食物來源,也是農業智慧的體現。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內的茶山水田,可體驗客家智慧。陳婧攝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響應臺北田園城市的夥房社會裡共學,將公園改成農田,向大眾介紹農業活動。

 為在最大程度上利用土地資源,很多山坡地都開發利用,也就形成茶山水田。

 為解決開墾梯田會出現取水不易的問題,客家人會先進行開鑿溝渠,用水車將水引到高處灌溉。

 每一階層根據灌溉及種植方式不同的農作物,高層種植茶葉、蔬菜、底層種植水稻,這種灌溉方式可保證水稻有足夠水源,也能充分運用土地資源。

 農耕講究時令,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民為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長期的農耕實踐中,綜合了天文與物候、農業氣象的經驗所創設的農時曆。

 謝旻芳提到,主題公園也推出「農活時節曆」的活動,利用園區內的茶山水田招募認養義工,進行勞力服務,收成的作物會在客家主題公園進行共食共餐的等活動,讓更多人進一步了解、學習客家人的生活智慧。

從活動中認識客家

 近期客家農場的活動,為收割二期稻作,在稻田上種植芥菜,可趕在農曆春節前收成,加工成鹹菜、梅干菜等。在這之前還有白露後收秋茶,立秋前後種豆等活動,讓參與活動的人藉此了解客家農耕文化。

 節氣活動和耕耘培訓的結合,對傳統的客家農耕文化是一種繼承與發展,也是讓社會大眾認識人智學農耕的渠道。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