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傳統家具業不再夕陽 轉型重現活力
傳統家具業不再夕陽 轉型重現活力
劉勁廷提供
【朱欽瀚、戴彣卉、廖凡漪/專題報導】因社會發展,傳統工藝業過去的經營模式不再適用。透過臺北兩家擁有悠久歷史的手工藝商店,及一家結合文創的玻璃業,展現傳統工藝在如今的轉型和重要性,搖身一變成朝陽產業重新煥發活力。
古早竹木融入創新
位於大稻埕迪化商圈的大華行—竹木造咖,已有150年歷史。因近年文創類型店鋪陸續進駐大稻埕,透過傳統工藝技術與保存老房子的巧思,將創新設計與經營概念帶到老街區。為順應潮流,竹木造咖也積極改變,對傳統的生活用具進行現代化改造,並整修店面,成為兼具舒適和淘寶樂趣的新型雜貨鋪。
現任店長王泰欽說:「這家店本是土角厝,並不是店鋪,而是作為倉庫和船員休息室。」後來因迪化街一帶逐漸形成商圈,王泰欽的曾祖便開始經營店鋪,他提到,最開始店鋪主要販賣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因竹木製品在當時,很多家庭都會自行製作。
王泰欽表示,店裡販售竹木製品已多年。他說道,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少在家生火做飯,一些傳統的廚具逐漸被人淡忘,所以店內近幾年開始做出一些改變,進行製作和品項上的創新,吸引更多顧客。
王泰欽以店內商品舉例,如讓孩童安心吃飯的動物造型餐具、區分豬牛肉的餐盤,以及全新花色的竹製購物袋。他解釋,保留傳統手藝的同時,須引申創意,因應時代轉變,不能一成不變。
對於竹木造咖未來一段時間發展,王泰欽提及「環保」。他說道,店裡不賣一次性用品,所有商品包括竹製、木製都可重複使用,就算埋進土裡,也可被分解,不會造成污染。
竹木造咖吸引許多國外遊客前來參觀選購,以日本、歐洲顧客居多。王泰欽認為,這是文化認同,國外的遊客會對古早物品產生興趣,了解臺灣歷史。
店裡雖仍以現金交易為主,但王泰欽表示,日後會提供刷卡,以及其他移動支付方式,迎合年輕消費族群需求。
進店為朋友選購伴手禮的日本游客佐藤表示,這是旅遊手冊上推薦的商店,自己也很喜歡手工製品和店內的佈置環境。陪伴佐藤的小安也說道,以前很少逛此類商店,如今被濃重的古早氣息吸引,往後會時常光顧。
蒸籠堅持做工精細
富山蒸籠專賣店位於萬華區,經營已超過百年,販賣的手工製品有蒸籠,飯桶、竹篩、浴桶等。在經濟騰飛的年代,因餐飲業蓬勃發展,民間需求提升使其生意如日方升。1976至1986年間,富山蒸籠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1990年至福建設廠,專接日本訂單。
第四代老闆蕭順焜從小學便幫忙加工,到如今已是第50個年頭,他認為,最難做的是竹籠蓋子。他說:「一支竹子要做成竹片,須經過很多過程,先把寬厚的竹子刨五至六片,再用刀子削皮,手經常被切到。」但傳統竹製蒸籠能吸附水蒸氣,避免蒸煮過程產生的水氣滴到菜餚,影響食物味道。所以店內至今堅持不用白鐵製作蒸籠。
為供應臺灣餐飲場所,蕭順焜有七個倉庫,講究品質的餐飲店仍會使用富山的產品。如今雖接單穩定,但蕭順焜表示,相比他小時候,訂單已減少很多。他也透露,福建工廠有經驗的師傅已年老,許多技藝沒完整傳授,所以訂單不敢接太多,打算一、兩年後便將工廠撤掉。
蕭順焜偶爾會接受邀約,到文創市集現場展示手作,因年輕族群也常光顧,他便推出電鍋能使用的蒸籠及小型蒸籠,切合單身者或年輕族群的需要。
玻璃行結合文創
明順玻璃行位於南港區,1979年開業至今,除經營玻璃室內裝潢,也積極與其他產業合作文創商品,如紙鎮、香氛蠟燭等。今年三月推出復古壓花玻璃燈,盼將壓花玻璃融入生活中。
明順玻璃行老闆劉勁廷表示,壓花玻璃燈的創作理念,是讓已停產的復古玻璃透過不同形式走入生活,不只用於裝修或玻璃工程上。
壓花玻璃因製作技法特殊,有隱蔽及柔化光線的作用,花紋多取自幾何圖形或自然界的事物,風格典雅,具豐富的裝飾效果,在早期被廣泛運用於門窗。
但因抗壓性不高、容易碎裂,壓花玻璃逐漸被現代的平板玻璃取代。因此,劉勁廷表示,復古壓花玻璃燈是用庫存的玻璃製作,賣完便無法再提供。
對劉勁廷而言,創新的困難在於實踐過程。他說道,為研發鐵件的款式,他試了許多模型調整比例,花大量時間整合工法,才製造出成品。
壓花玻璃燈的製作彈性,可混搭不同的壓花玻璃,也會以客戶的需求做不同加工,再用機器將裁切過壓花玻璃修邊、挖孔。
關於壓花玻璃燈的銷售狀況,劉勁廷說:「市場比預期中好,接受度很高。」未來除玻璃燈系列外,還會推出復古玻璃系列商品。
傳承重點為保護
傳統家具上常出現的刻畫,如吉祥圖案祥禽瑞獸、吉祥花木、人物圖案、文字器物等,文物家具維修專家鄭鴻霖表示,刻畫代表每個家具自身故事及內涵,是雕刻家融入自身情感及靈感完成,是前人智慧及故事的結晶,與現代家具大同小異的樣式有所不同。
而如今刻畫均以工業加工製造,傳統手工藝家具遭受挑戰,加以保護成為重要議題。鄭鴻霖認為,由於政府不重視歷史家具文物,在時代的汰換下,已逐漸消失殆盡,而擁有者不懂珍惜,只因維修費昂貴,便選擇丟棄。
不僅製作傳統家具的人數逐漸減少,維修人員的數量也面臨相同問題。鄭鴻霖表示,由於這個行業需要時間的淬煉,及經驗的累績,還得時刻補充相關知識,才能了解每個文物的年代及含義,進行適當的維修。
鄭鴻霖也坦承,這個行業並不賺錢,所以在現代「向錢看」的社會,許多年輕人對這個充滿藝術氣息,且能充實自我的工作並不嚮往。
鄭鴻霖到各地演講,在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向世人介紹保存、維修傳統文物家具的重要性。盼能使年輕人更了解文物,創新的同時也不忘值得被保留和永續發展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