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專題】愛心不分年齡 弱勢族群需要你我關心
愛心不分年齡 弱勢族群需要你我關心
【專題報導】不同年齡層都存在相對弱勢的族群,年幼孩童與高齡老人需要陪伴照顧,學生利用空餘時間照顧孩童,民眾善用專長完成偏鄉學子的願望,大眾發揮愛心給弱勢家庭。你我多一點關心,使他們感受多一分溫暖。
不畏路途 完整偏鄉孩童的童年
楊文逸讓學生穿上傳統服飾,呈現嶄新風格的畢業照。楊文逸提供
【崔子柔/報導】今年度獲表揚的新北市優秀青年楊文逸,從事義拍活動已邁入第五年,不畏路途遙遠地南北奔走,完成32所偏鄉小學的拍攝,只為幫助偏鄉學子完成一本畢業紀念冊。
「有個孩子曾經這樣對我說:『我有時候真的很希望能到部落外讀書,從小就很羨慕別人有這個東西,我到國中才有。』楊文逸說道,聽到當下心情百感交集,這種我們平時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那些孩子眼中卻有如稀世珍寶。因在他開始義拍之前,畢業照對他們而言只是老師用手機幫他們拍的一張大合照而已。
楊文逸特別熱愛臺灣這塊土地,他表示,在新聞媒體中接收到許多負面消息,所以他想用自己的力量做些改變,在社會中散發正能量。於是他決定善用自己的專長「攝影」,幫助偏遠中小學生擁有屬於他們特色的畢業紀念冊。
因偏鄉學子通常是原住民、新住民二代,楊文逸擺脫過往畢業照的風格,讓孩子們穿上傳統服飾,站在山林間或是海堤旁,充滿豐富鮮豔的色彩,是他們熱愛的部落和家族最好的代表。
義拍這條路並不順遂,楊文逸說:「常常被別人覺得笨。」在親友的三番勸阻下,他也曾被質疑過要做到什麼時候?堅持是否真的有意義?但在拍攝過程中與孩子們的相處,都能時刻感受到他們的滿足和喜樂。「我後來想想,有意義是對誰?對那些閒言閒語的人或是我在拍的孩子,還是我自己?」楊文逸表示,孩子們的笑容使他找到堅持下去的動力,繼續每一年的計畫。
在實際走訪多個偏遠小學後,他注意到許多偏鄉學生在遇到性侵、家暴等類似案件,比起在都市中的學生更難處理。因部落中的環境較為封閉且人口少,通報後受害者很難再正常待在部落中生活,這是他最遺憾也最無能為力的部分。
「希望能在孩子們心中種下一顆助人的種子,但我心裡其實更希望他們平安快樂地長大就好。」楊文逸補充,他們的平安就是對他最好的回報。
學生熱心助人 幫助弱勢孩童
【廖凡漪/報導】不同於社會上其他社福機構,學生在就學期間也能利用自己的時間,幫助社會弱勢、參與社團、發揮自己科系專長去幫忙需要協助的人,使這個世界充滿更多溫情。
來自嘉義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的學生李沛諭,協助嘉義特殊教育學校國小部學生上課及生活自理中午、協助餵食午餐的活動。他提到,這是第一個可以接觸身心障礙兒童的活動,入班前,他認為學校的孩子大概就與國小國中時遇過的特殊生差不多。結果一入班就打破原來想像,孩子們就像是沒看到他一樣,有些孩子安靜的站著,有些孩子抓著助行器跑著,也有些孩子坐在輪椅上睡到流口水。
不氣餒的他表示,從一開始不知所措到現在得心應手,與小朋友們也建立了感情。逐漸不抗拒與他接觸。能用自己所學幫助他們,這就是他入班幫助孩子們的最大動力。
另外,擔任輔大種籽志工隊的小隊長陳郁晴,此活動主要內容為陪伴新莊在地家庭失能的中小學童寫功課及課後輔導。而活動的起源來自愛鄰協會,因需人力協助,故主動向輔大服務學習中心接洽。他表示在課輔陪伴及帶領團隊遊戲的過程中,盼能帶給這些孩童一些溫暖。對他們來說種籽志工隊,也是另一種陪伴,盼他們能向種籽志工隊的人員訴說心裡壓力或在家的委屈,看是否能幫助這些孩童,成為他們的避風港。
機構擁有特殊訓練課程,隊員會進修,使隊員們認識如何跟孩子相處,學期間也會陸續舉辦訓練,每週四中午會有一小時檢討,討論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幫助孩童的能力越來越好,發揮最大的力量為他們盡一份心力。
公益彩妝募集 與弱勢家庭分享
完成包裝將要送至受贈者手裡的物品。 鄒昀潔攝
經過初步分類的彩妝保養品暫置,等待分裝分發。 鄒昀潔攝
【鄒昀潔/報導】雙連長老教會於母親節前夕發起公益彩妝募集活動,盼各界能將用不到的彩妝品奉獻出來,與單親或較弱勢家庭的母親分享。活動負責人蔡政道表示,這些人比一般母親加倍辛苦的支撐家庭,家庭經濟不容許她們買化妝品,且錢均需用在刀口上,不可能花費額外的費用裝扮自己,因此與家扶基金會(簡稱家扶)合作發起此活動。
活動於三月24日至上月28日,展開為期一個月的時間。沒想到活動正式開始後三天的時間,已能順利包裝676份,超過原先預期數量的六倍。因數量足夠,活動提前於三月29日結束,但每日仍有許多資源送入,這些捐贈來自全臺灣各地,不分宗教及性別。
原預計於上月底將募集到的物品包裝完畢交給家扶,因數量龐大,提前於上月2日順利將物品交給家扶。活動發起人林幹事補充,剩餘500多份將從教會原先關懷的團體開始著手,100份送至珍珠家園,另外100份送進新興國中,送至班上的單親家庭。此次樂捐有許多物品來自贊助廠商,也有藝人、網紅、模特兒主動幫忙宣傳,讓活動僅於三日內超過50萬瀏覽人次。
林幹事提及,活動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因樂捐者本身有囤物問題,此活動解決樂捐者囤物問題、清除空間,使他們於樂捐的過程中享受回饋給社會的公益行為。
幫忙整理物資的志工潘虹伃認為,這是個很好的機會來幫別人解決問題,使有心要捐贈物品的人將物資捐出,將這些物品送給需要的人,算是能夠提供協助的平台。
蔡政道談到,這個活動一開始沒想到能獲得廣大的迴響,出乎意料仍有許多人都願意分享,也深刻感受到這個社會充滿愛心,以及有許多資源可以做交流、分享。對於剩下的物資也會再研討如何傳送至真正需要的人手中。
撫養比漸重 長照不可忽視
【廖凡漪、林熙磊/報導】長期照護一直是臺灣重要的社會議題之一,隨著人口的老化與少子化的趨勢,扶養比日漸沉重狀態下,長照的相關政策與推動刻不容緩。然而,長期照護的執行受現實所影響,時常有受到許多的困難與挑戰,要如何根本性地解決這些問題,使臺灣的長照環境能夠更加完善,是每位國民都應關注的重要課題。
長期照護的問題一直都聚焦在專業照護人、照護資金、被照護人,這三者的關聯,彼此關係密不可分。在專業照護人方面,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是臺灣第一個長照協會,27年來致力於居家護理師的相關培訓,此外也參與政府制定之法規的相關研究,同時也負責照護機構評鑑的制定與實施。臺灣長期照護專業協會秘書長魏惠志表示,因協會本身沒有第一線的機構設置,所以較能公正客觀的制定評鑑,且最近完成了衛福部委託的住宿型評鑑整合。
身為專業照護人員的培訓機構,魏惠志說:「臺灣能提供長期照護的人員,這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她補充,臺灣人口持續遞減,人口結構日漸呈現倒三角形,照護人力的缺乏顯而易見,但她也強調,其實人員的培訓不是件難事,只要通過長照Level1的課程,方能申請長照服務證明,而此課程也能於網路學習,增加民眾參與度,彌補長照體系的人力缺口。
臺灣年輕人加入第一線照護行列的人數實際並不多,大專院校的科系以管理層面居多,第一線的照護科系較少。魏惠志表示,以日本來說,他們較多介護科系,所以就算日本的人口結構也為少子化,但依賴外籍照護人員的人數相對較少,也盼臺灣年輕人能投入第一線照護的行列。
魏惠志也強調,外籍照護人力還是有其必要性,可當作輔助人力資源,但不應依賴。外籍照護員在語言溝通、聘用年限、受訓方式,其實都可能是潛在的問題,許多高齡者需要照護員陪他們聊天,但外籍照護員語言不通,則會造成互相溝通上的問題。
除照護人的問題外,被照護人也需關注。魏惠志提及,政府許多都朝向延緩失能的方針做政策規劃,盼能延長自我照顧的時間,延緩需要被照護的年紀,減少照護人員的需求。像是中風的病患於症狀初期可能有使用鼻胃管的需求,但到復健時期,將會多鼓勵自我食用,不要對鼻胃管產生依賴。不單是延緩失能的方針外,使用科技輔具也是個好選擇,減輕照護者的照護壓力,如使用樓梯軌道等類似裝置,使被照護者的行動能更自由、方便,照護者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準備其餘照護工作。照護員與科技輔具的相互利用,或許能使照護員休息時間拉長,也使更多民眾願意投入長期照護的行列。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在長期照護領域經營已久、獲得各界好評的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辦理北市至善老人安養護中心。服務對象包括健康長者安養區及失能、失智長者等養護區共400多床,15年來,塑造良好口碑,已成為多元、多層次的長期照護示範園區。由於永和耕莘醫院推行安寧緩和醫療多年,經驗豐富,目前除醫院內的安寧共照服務外,也有社區的居家安寧服務。並於105年將這項服務延伸到長期照護機構,選定公辦民營的至善為首例,結合政府與民間的力量,使長照機構的服務更完整、周全,符合長輩們的需求。
社工陳怡安表示,在此接受長照機構服務的長者,通常將機構視為他們最後的「家」。能在這個家中獲得專業、周全、舒適的服務,更獲得「善終」,減少生命末期進出醫院的奔波勞苦,是多數長輩及家屬的心願。為此,至善特別設置了「安寧關懷室(善福園)」,提供適合各種宗教信仰的個別化空間配置。臨終長者可在溫馨舒適的環境中,有家人陪伴,透過生命回顧、完成心願,使長者安心生者無憾。長輩得以有親情、使靈性關懷服務使每一位長者都可以就地善終,與家人安心「道謝、道歉、道愛、道別」,為旅世生命畫下圓滿的句點。
因高齡化影響,老者將會越來越多,因此老人長照是臺灣現在最需重視的議題之一。而傳統觀念也須改變,政府應多加注意長照政策及長照單位的監督,才能使臺灣長照方案進步。
院內有安排多項活動使長者在院時也不感到無聊。 廖凡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