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div class="head">
<div class="mlogo">
<h1>
<a href="/?Lang=zh-tw" title="中國文化大學">
<img src="/var/file/318/1318/img/302856966.png" alt="中國文化大學">
</a>
<span class="CTitle">文化一周</span>
<span class="Etitle">Culture Journal</span>


</h1>
</div>
<div class="hdsearch">
<a aria-expanded="false" class="btn btn-primary navbar-toggle1 sch-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href="#headsearch" role="button"><span>Search</span></a>
<div class="collapse" id="headsearch"></div>
</div>

<div class="mycollapse">

<button class="navbar-toggle" data-target=".nav-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type="button">
<span class="glyphicons show_lines">Menu</span>
</button>
<div class="navbar-collapse collapse nav-toggle" id="collapseExample2">

<div class="topnav">

</div>

<div class="mainmenu">

</div>

</div>
</div>
</div>
<div id="banner"></div>


<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sch&Nbr=0", '#headsearch');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_sz_mstr&Nbr=5", '#banner');
$(".hdsearch .sch-toggle").click(function(){
$(this).toggleClass("open");
});
});
</script>

廢棄口罩大增 如何減塑成難題 使用布口罩減少垃圾? 不織布公會:不推薦

【吳洤均|專題報導】

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問卷結果顯示,「一 次性口罩增加」為疫情下民眾最憂心的環境 問題。一次性口罩的構造為三層,主要原材料為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為塑膠的一種,需長達 450 年才能分解,對環境無疑是一大負擔。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林奕均表示,減少口 罩廢棄物的方式分為多個面向,其一為研究如何將口罩材質「單一化」,降低回收成本。據加拿大非營利組織 FCQGED 精算結果顯 示,回收 1 噸廢棄口罩的成本約四萬五美元, 但聚丙烯本身每噸價格僅一萬五美元,形成龐大差距。

材質單一化 技術困難多

口罩材質單一化,面臨技術層面的難題。 口罩上的「鼻梁線」材質多為鋁線,少數則為單一塑料製成。「鼻梁線單一做成的缺點是,定型效果較無鋁線好,會稍微回彈。」 臺灣不織布工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陳世中說。

口罩上的「耳帶」也難以將材質單一化。 陳世中說明,耳帶為兩個材質組合而成,外 層包了尼龍紗,內裏為彈性紗。若改用自然的玉米纖維製作是可行的,但質感會較為粗 糙,使舒適度降低。

陳世中指出,也可將材質改變,使其能自然地生物分解、回歸土壤,例如玉米纖維。玉米纖維是由玉米澱粉製成布料,但也可能面臨製作困難。「它有可能熔點高了一些, 製作過程難以黏合,使口罩成品比較不好 看。」陳世中說。

「玉米是天然的,有固定的數量限制,無法像塑膠材質要多少有多少,需求多它就得漲價。」陳世中無奈說。玉米纖維固然有效實踐環保,其高成本也成一大阻礙。

林奕均表示,許多廠商也積極研究如何提升純布製口罩的防護性。布製口罩有別於一次性口罩,能夠於清洗後重複使用,減少廢棄物流出;但是布口罩存在先天性的缺點,纖維密度無法如 PP 塑膠材質緊密,難以達到相同的防護效果。

陳世中指出,口罩的密合度相當重要,純布製口罩材質柔軟,較無法服貼於臉上,容易造成防疫疑慮;水洗材質無法使用具過濾效果的熔噴布,恐一洗就破,大失防護力。
因此陳世中並不推薦以布製口罩取代一次性口罩。

塑膠大量用 減塑自身做

居家防疫期間,也使外送大增,免洗餐具、 網購包裝大量增加。根據行政院環保署統計資料顯示,近年廢紙餐具數量以超過兩倍的速度增長。林奕均認為,此現象可能與近年政府提倡減塑有關。

林奕均表示,最理想的狀態為不要出現任何塑膠餐具。他強調,民眾可從自備餐具、 減少外帶與外送做起,也指出塑膠餐具與塑膠內膜每年銷量達 15 萬公噸,寶特瓶的廢棄回收量更高達 50 億個,第二名則是飲料杯, 多達 20 億杯。

全球該如何達到有效減塑,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如何以其它可自然生物分解材質取代,是拒絕塑膠的關鍵。民眾由生活瑣事出發,自身做起,對塑膠製品減少必要性的使用,為環境健康盡一份心力。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