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6期】國外影集火熱 國片需尋新出路 台灣動畫電影冷門 品牌建立主因
國外影集火熱 國片需尋新出路
台灣動畫電影冷門 品牌建立主因
【邱語亭/報導】台灣動畫電影無法打進國際市場,對此廣告系助理教授楊錫彬提出三點問題,也鼓勵與外國合作可提升自家品牌,但學生們對本土作品仍持保留態度,並表示若故事夠創新或許會前往電影院觀看。
多年來,民眾觀看的動畫電影大都由國外製作,如美國的迪士尼、夢工廠或日本的吉卜力等,但台灣製作的動畫卻乏人問津,唯一耳熟能詳恐怕只有1998年由王小棣導演製作的《魔法阿媽》,之後雖有陸續製作其他的動畫電影,但票房卻不如預期,台灣本土動畫公司也只能停留在代工階段。
若詢問學生們是否會觀看本土的動畫電影,長榮大學楊惟智表示,台灣的動畫電影若有創新,並加入新元素,且畫風更細膩才有觀看價值;開南大學劉弈妘也提出,如畫風吸引人會去看;文大經濟系吳惠雯則認為,主觀上還是考量團隊和文本內容,若宣傳也夠吸引人,否則大部分學生對於本土的動畫都持保留態度。
台灣的動畫電影產業不盛行,詢問楊錫彬,首先指出品牌的重要性,「過去台灣的動畫產業一直在代工,不是技術不好,也不是沒有人才,就是長期以來都一直在代工,沒有自創自己的品牌,不管是什麼樣的產業,都要有自己的品牌、形象,這才能在國際上發光發亮,並佔有一席之地。」
資金與政策影響
除了品牌之外,第二點就是資金。以小小兵系列電影為例,投資的成本達22億,反觀台灣國片投資人因擔心投資後,票房不理想,最後血本無歸。再者就是行銷策略,片商把小小兵推上大螢幕之後造成全球的一股熱潮,而片商便掌握商機發展小小兵周邊商品,因此獲得大量的外部效益。
最後則是政府政策的問題,楊錫彬解釋,文化局會對國片進行資金補助,但其補助額度小,完全無法支付一般的拍攝成本,只能說政府的補助資金,是對拍攝國片者的一種肯定。
最後楊錫彬強調,台灣仍有人才跟技術,若尋求外國的片商合作,會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他補充,台灣動畫公司跟其他外國的片商合作(好萊塢、大陸或日本),也逐漸在建立本土品牌,但何時會有自己的品牌,就得看到台灣後續的努力結果。
在王小棣導演製作的《魔法阿媽》後,少有引人注目的動畫作品誕生。(稻田電影工作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