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div class="head">
<div class="mlogo">
<h1>
<a href="/?Lang=zh-tw" title="中國文化大學">
<img src="/var/file/318/1318/img/302856966.png" alt="中國文化大學">
</a>
<span class="CTitle">文化一周</span>
<span class="Etitle">Culture Journal</span>


</h1>
</div>
<div class="hdsearch">
<a aria-expanded="false" class="btn btn-primary navbar-toggle1 sch-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href="#headsearch" role="button"><span>Search</span></a>
<div class="collapse" id="headsearch"></div>
</div>

<div class="mycollapse">

<button class="navbar-toggle" data-target=".nav-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type="button">
<span class="glyphicons show_lines">Menu</span>
</button>
<div class="navbar-collapse collapse nav-toggle" id="collapseExample2">

<div class="topnav">

</div>

<div class="mainmenu">

</div>

</div>
</div>
</div>
<div id="banner"></div>


<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sch&Nbr=0", '#headsearch');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_sz_mstr&Nbr=5", '#banner');
$(".hdsearch .sch-toggle").click(function(){
$(this).toggleClass("open");
});
});
</script>

【1318期】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拉近與自然距離

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 拉近與自然距離

 

作品「外星人報告1號」,利用偵測裝置感知外界。關渡自然公園籌備處提供

 

【廖凡漪/報導】2018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以「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句童話故事結尾慣用語作為主題,向「以人類為中心」觀點提出批判,以此縮短人類與自然的距離,盼民眾探討該議題,一同建造永續未來。

 

 本屆集結世界各地藝術家的作品,邀請七組國內外藝術家,二項教育合作計畫。

 

 原名「關渡裝置藝術季」,意在吸引群眾至關渡公園,關注這片保育水鳥的濕地。策展人冉挹芬表示,因已達到初衷,便於2016年起正式改名為「關渡國際自然藝術季」,不再侷限於裝置藝術,而是與大自然的結合。拋棄原有的框架,透過藝術與自然直接接觸。

 

 今年開場典禮邀請北藝大舞蹈系學生,在大型裝置藝術品裡表演現代舞,展現人與自然、藝術的結合。藝術家也不再單純創作裝置藝術品,而是利用更多時間認識這片土地,創造出更貼近棲地的作品。

 

 

作品體現人與自然

 

 

 本土藝術家廖伯森作品「從何處來,往何處去?」,結構為一串凹凸不平的階梯,與無法使用的斷橋,意表達原溝通兩地的橋樑,如今因無法使用而被埋沒。他表示,逐漸爬升的階梯象徵人類文明發展越來越遠離自然,透過此議題思考人們與大自然之間的距離。

 

 冉挹芬表示,令她印象最深刻的作品,為捷克藝術家Slavek Kwi的「外星人報告1號—關渡領聽場:殘留物、遺跡與記憶碎片」。

 

 作者把自己想像成能「看見聲音」的外星人,嘗試透過聲音與周遭環境溝通,利用自己設計的偵測裝置製造聲音,駐村期間在園區走動、感受,最後客觀地將收集結果呈現給人類。

 

 冉挹芬希望,未來此活動能繼續穩定發展,還盼有其他創意結合土地保育水鳥的故事,將濕地保育相關知識傳遞給民眾。使民眾不再只是看到保育表面,而是能真正了解其重要性及背後故事。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