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div class="head">
<div class="mlogo">
<h1>
<a href="/?Lang=zh-tw" title="中國文化大學">
<img src="/var/file/318/1318/img/302856966.png" alt="中國文化大學">
</a>
<span class="CTitle">文化一周</span>
<span class="Etitle">Culture Journal</span>


</h1>
</div>
<div class="hdsearch">
<a aria-expanded="false" class="btn btn-primary navbar-toggle1 sch-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href="#headsearch" role="button"><span>Search</span></a>
<div class="collapse" id="headsearch"></div>
</div>

<div class="mycollapse">

<button class="navbar-toggle" data-target=".nav-toggle" data-toggle="collapse" type="button">
<span class="glyphicons show_lines">Menu</span>
</button>
<div class="navbar-collapse collapse nav-toggle" id="collapseExample2">

<div class="topnav">

</div>

<div class="mainmenu">

</div>

</div>
</div>
</div>
<div id="banner"></div>


<script>
$(document).ready(function () {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sch&Nbr=0", '#headsearch');
$.hajaxOpenUrl("/app/index.php?Action=mobileloadmod&Type=mobile_sz_mstr&Nbr=5", '#banner');
$(".hdsearch .sch-toggle").click(function(){
$(this).toggleClass("open");
});
});
</script>

【1317期】愛家公投過三關 同志權益不止步

愛家公投過三關 同志權益不止步

 

人權交付選票惹爭議 題目設計引公正疑慮

 

第十六屆同志遊行當日,自由廣場前揚逸的彩虹旗。資料照姜正文攝

 

【徐小晏、王湘婷/報導】同志議題五項公投案於上月24日落幕,下一代幸福聯盟提案全數通過493萬票有效門檻。對通過國中小不施行同志教育,教育部隔日回應,基於性平法仍未修改,決定先檢視課程內容再行調整。去年大法官判決,《憲法》保障同性婚姻自由,政府須於兩年內修民法,或立專法予與保障,是否修立法案成公投爭議。

 

 

性平教育求奠基尊重

 

 

 談到性平教育,教育最前線的中學國文老師黃千芳表示,青少年階段會對性產生好奇,應教育學生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她也認為,重點並非是否提供同志教育,而是老師的教學方式,及內容的涵蓋範圍。

 

 對於學齡兒少易在網路接觸性資訊,北教大特教系學生王翔暉說:「如果學校沒有同時推行性平教育,那只有一個東西在教育他們,就是網路。」

 

 等到高中或大學再來教育同志觀念或許太遲,王翔暉解釋,因從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看來,中學前會是人奠定認知與概念的黃金時間。

 

 老師能藉著課文探討青少年的戀愛觀,亦帶入社會層面,包括新住民或同性戀等族群,也經常受異樣眼光看待。

 

 黃千芳說:「我在課堂上講到這種觀念的時候,還是會稍微讓學生(理解),學會平等的看待和尊重彼此的差異性,也能以同理心看待跟我們不一樣的人。」

 

 身為同志的王翔暉說:「三十年前祁家威說他是一個人在努力,到今天卻有三百萬人,那其實是有很大的進步。」他呼籲應要正向思考、持續努力,以客觀角度與親朋好友理性分析。提到第10、12案,王翔暉坦言,推行非主流文化需要時間,難在五到十年便達到巨大改變。

 

 面對臺灣中小學性教育問題的困境,黃千芳則看好未來的說:「期望未來能夠平等看待每人的需要跟被尊重。」

 

 

公民表態啟世代交流

 

 

 文大行管系副教授陳潁峯表示,公投的本質是一種意見交換的過程,是真正的公眾對話。公投不是結束,而是非常好的起點。

 

 陳潁峯認為,以往選民傾向綜合政見決定投出關鍵一票,而無法針對特定事件表態。如同性婚姻議題,過去都朝政治學的方向思考,並遵從多數人意見。透過公投,能讓選民明確投票,對政策形成影響力。

 

另外,陳潁峯還提到,由於社群媒體的發達,人們傾向與同輩溝通,認定彼此為正確的價值觀,缺乏真正了解反方的意見,而透過公投能逐漸影響群眾互通想法。

 

 

承辦公投顯中央利弊

 

 

 文大法律系副教授周佳宥表示,釋字748號並沒有給出結論,目前公投結果以不修訂民法為主。現今爭議點在「人權可不可以公投呢?」,若以專業角度來說,當然是不行的,然而其中牽涉複雜,無法輕易得出結論,須經過思考和討論。

 

 談及對本次公投的看法,周佳宥認為,「中央選舉委員會(簡稱中選會)要負最大的責任」,包含產生對立、內容繞口的是非題,須進一步釐清其是否盡到中央選舉機關的責任。

 

 周佳宥談及,公民並非皆清楚提案內容,他們要對哪項政策表達意見。當題目語意和投票者的想法有落差時,便已偏離原本公投的目標。

 

 周佳宥表示,他對公投結果給予尊重,本次公投反映人民對政策、議題的關心。爭議雖仍存在,但應鼓勵國人的民主素養有進步趨勢。

 

 曾有媒體傳言公投只是巨額的大型民調,周佳宥回應,本次公投中僅有一項「複決案」,大多都類似政策諮詢的性質,因此傳言非全然不對。

 

 當政府決議是否執行特定政策時,公投提供公民表態的機會,最直接顯示意見,部分爭議性高的公投案,或許將影響未來的行政立法措施。

 

 

事前溝通望選民雙贏

 

 

 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教授袁鶴齡認為,公投失敗並非重點,應著重在過往幾乎不討論的性平議題,以及去年公投法修正後,發起公投人數已大幅下降的門檻。

 

 本次公投,高齡化的臺灣首次出現「銀色民主」現象,年輕人與中老年人的想法落差極大。

 

 袁鶴齡表示,不同年齡層有各自接受的事物和考量,民主不需有世代劃分,更不必要相互指責,本來就是一人一票、每票等值。銀色民主雖很少見,但不大符合民主原則。

 

 袁鶴齡表示,「年齡絕對不是問題」,世代間的溝通不夠充分,公投前可花更多時間準備和討論。

 

 袁鶴齡更說:「公投不應該是一個是非題,也許是選擇題,我認為更應該是問答題。」透過題型設計,能讓民眾更清楚表態。是非題讓民眾不得不選邊站,形成衝突、使真相模糊。「尊重和溝通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公投未來能走向雙贏局面。

 

瀏覽數: